返回 三塑强汉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7章 全新观点(1)[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败家。先帝刘宏,就是一个摆在眼前的例子。

    一般进入到王朝中期,就很难出现圣君了。

    这与第三个本因有关。

    第三个本因,深宫枷锁。

    开国皇帝能夺取天下,自然对社会、对民情,有着相当深度的了解,同时也对追随自己的人,有着几乎绝对的统治力。

    可之后呢?

    皇子小的时候,会被锁在深宫,几乎不与外界接触。

    皇子长大了,要么争夺皇位,要么封个什么王,然后去封地。

    去封地的还好,至少有了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国情的机会。

    可没去封地的,一生都在皇宫中。

    哪怕是出巡,也就是走马观花,哪里有机会了解国情、民情呢?

    所以,除非像汉武帝刘彻那样,确实是天生的英明神武,否则,深宫中培养出来的皇帝,就是个废物。

    可不是有太傅、太师来教导皇子们吗?

    别逗了。

    前面已经说了,朝臣中,绝大部分都是士族集团的代表,太傅、太师可以给皇子们讲圣贤之道,可真实的民情、国情,那是绝对不会告诉皇子们的。

    如果真把皇子们教明白了,等他登基后,朝堂之上的话语权归谁?

    这样的皇帝上位,他能做出多少利国利民的决策?

    所以才会有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笑话。

    只是我们笑过之后,稍加思索,就会觉得又可悲,又恐怖。

    因为司马衷真不知道饥荒是什么样的。

    在他看来,他提出这个问题,是从心里想为百姓做点什么。

    蔡成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深宫枷锁”。

    为什么王朝到了中期,再难出明主、圣君?

    因为前期士族集团不敢太张扬,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也往往被皇权所压制。

    而到了王朝中期,不是皇子中没有聪明人,而是他们中的某个,戴着“学宫枷锁”而继位成为了皇帝,因不了解国情、民情,对朝堂之上各种花样了解甚少,哪怕再聪明,也是在自然而然中,慢慢变成朝臣手中玩物。

    戴着“学宫枷锁”而继位的皇帝,本身就没有成为明主、圣君的条件。

    他毕竟在皇位上坐着,等他体会到“孤家寡人”真实含义时,你让他如何应对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他再聪明又能如何?根本就不是朝堂之上各个利益集团的对手,只能逐渐沦为傀儡。

    无依无靠的皇帝怎么办?他只能自己去找依靠。

    他能依靠谁?

    当然是找自己的生母以及生母的族人(外戚集团),以及把他从小服侍到大、对他百依百顺的的宦官(宦官集团),有时还可能会找自己的皇室宗亲。

    于是,这又牵扯出了第四个本因:五权相抗。

    哪五权?

    皇帝、宗室、代表士族的朝臣、宦官和外戚。

    这是五个完全不同的利益集团。

    而且,宗室可能会与朝臣联姻,朝臣的女儿可能会入后宫而变成外戚,宦官可能成为朝臣、皇室宗亲可能会盯上皇位……

    好了个乱字了得!喜欢三塑强汉请大家收藏:

第287章 全新观点(1)[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