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还有未来吗?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2章 轻与细[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思之起伏互为表里,读者未解其意,先移其情,此所谓“声象”之妙。

    nbsp四、哲思的远境:由“轻”“细”悟“空”“无”

    nbsp宋人尚理,秦观虽以词名,然其胸中自有一段理学光影。飞花之轻,至于“无”重量;丝雨之细,至于“无”形迹。轻极而空,细极而无;空故能静摄万境,无故能曲尽群情。二句摄“有”入“空”,以“无”涵“有”,正与程明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旨默会。诗人非仅写春愁,亦借春愁以透显“有无相生”之玄理,遂使小词具备形而上之景深。

    nbsp五、“轻”“细”审美范式之溯源与衍流

    nbsp若将视野放大,则“轻”“细”之美,非自秦观始。《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启轻细之端;六朝乐府“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更以“轻”写情;晚唐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又以“细”传恨。逮至南宋姜夔,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化“细”为“清”;明末张岱,以“湖心亭一点如鸥”化“轻”为“远”。千年之间,“轻”“细”二字由技法升华为境界,由修辞演变为品格,构成中国抒情传统里一条潜流,曲折而绵长。

    nbsp六、结语:在“轻”“细”中安顿现代人

    nbsp今日之世,信息庞杂,节奏迅疾,人心多“重”而“粗”。重则易折,粗则易躁,折与躁交攻,遂生种种现代性焦虑。秦观此联,以其“轻”教我们卸下执念,以其“细”教我们体认幽微。当我们再度吟哦“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或可于一瞬之间,重返那个“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古典时空,让心魂在轻细的雨丝与飞花之间,稍作停匀,再出发。

    nbsp斯词也,不独为古人之愁眼,亦为今人之药石;不独为一时之佳句,亦为一世之归航。愿于纸背听那无声之细雨,于行间看那不系之飞花,得其轻细,而忘其沉重,然后知“自在”二字,原是人生最不易而又最当有的境界。

    喜欢。

第542章 轻与细[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