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7章 世祖文皇帝上[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父、孟明视的旧事安慰他,封他为安远将军,让他往北到邺城去拜谒曹操的高陵。曹丕还让人在高陵的屋子里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画面。于禁看到后,又羞愧又愤怒,最后生病死了。

    nbsp司马光评论说:于禁率领几万大军,战败后不能以死殉国,反而投降了敌人,后来又回到魏国。魏文帝曹丕罢了他的官也行,杀了他也行,可却在陵屋画那样的画来羞辱他,这就不像个君主该做的事了!

    nbsp评论

    nbsp这段史料聚焦于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伐吴前后的历史片段,浓缩了政治决策、人性弱点与战略格局的多重矛盾,其中的教训至今仍发人深省。

    nbsp战略迷失:情绪化决策的代价

    nbsp刘备因关羽之死执意伐吴的决策,堪称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战略失误之一。赵云的劝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问题——分不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当时天下三分的格局中,曹魏篡汉是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最大威胁,34;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34;的定位本应是战略核心。赵云提出的34;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34;的关中战略,既符合34;兴复汉室34;的政治纲领,又能占据地理优势联动关东义士,无疑是更具远见的选择。

    nbsp但刘备的决策完全被情绪化主导,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战略之上。这种偏执不仅体现在拒绝赵云等群臣的理性谏言,更发展到对直言天时不利的秦宓采取监禁手段,暴露出权力巅峰者拒谏专断的危险倾向。诸葛瑾的书信以34;先帝与关羽孰亲荆州与海内孰大34;的对比诘问,直指刘备决策中的价值错位,却依然无法撼动其复仇执念,显示出情绪化决策一旦形成,便会陷入自我强化的认知闭环。

    nbsp性格悲剧:名将陨落的必然逻辑

    nbsp关羽、张飞的接连殒命,堪称34;性格决定命运34;的经典案例。陈寿的评语精准揭示了二人的致命缺陷:关羽34;刚而自矜34;,虽有善待士卒的优点,却因傲慢士大夫最终失去盟友支持,导致荆州之败;张飞34;暴而无恩34;,明知34;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34;是取祸之道,却坚持施暴不仁,最终死于部将之手。

    nbsp值得深思的是,刘备作为君主虽能洞察二人弱点并加以告诫,却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张飞出征前的遇刺,暴露出蜀汉军队管理中纪律松弛与权力监督的缺失。而刘备听闻张飞营都督上表时立刻断定34;飞死矣34;的反应,既显示出他对张飞积习难改的无奈,也暗含着对这种性格悲剧的某种预判,更反衬出其未能阻止悲剧发生的管理失职。

    nbsp权谋博弈:信任与利益的平衡

    nbsp孙权与诸葛瑾的君臣互信,在战争阴云下成为一抹亮色。面对34;瑾别遣亲人与汉主相闻34;的流言,孙权以34;死生不易之誓34;坚定表态,并通过回忆诸葛瑾拒绝挽留诸葛亮的往事,论证其34;非道不行,非义不言34;的品格,展现出识人之明与用人不疑的政治智慧。这种信任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34;从事积年,恩如骨肉34;的长期了解基础上,为动荡局势中的东吴凝聚了内部力量。

    nbsp相比之下,曹魏朝堂关于是否趁机伐吴的争论,展现了另一种战略思维。刘晔敏锐识破孙权称臣的真实意图——34;却中国之兵假中国之援34;,并提出34;蜀攻其外,我袭其内34;的灭吴大计,其分析堪称精准。但曹丕以34;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34;为由拒绝,虽有维护信义之名,却错失了统一良机,反映出政治短视与战略远见的冲突。两种决策路径,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信义与利益如何平衡的永恒思考。

    nbsp人性拷问:宽容与羞辱的帝王尺度

    nbsp于禁的结局则聚焦于战败者的尊严问题。这位曾统帅数万大军的名将,因兵败投降关羽而身败名裂。曹丕先是以荀林父、孟明视的典故安慰,看似展现宽容;却又暗中在高陵绘制其降服画面进行羞辱,最终导致于禁34;惭恚发病死34;。司马光尖锐批评这种做法34;斯为不君矣34;,直指其违背了君主应有的度量。

    nbsp这一事件揭示出权力对人性的异化:曹丕完全可以依法处置于禁(废之或杀之),却选择了精神折磨的羞辱方式,既暴露了帝王心胸的狭隘,也反映出封建时代34;胜者为王败者为寇34;的残酷逻辑。于禁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气节的污点,更是专制权力下个体尊严被随意践踏的缩影。

    nbsp历史启示:理性决策的永恒价值

    nbsp这段历史的多重悲剧,归根结底源于理性的缺失:刘备因情感压倒理智而开启错误战争,关羽、张飞因性格缺陷而自招祸患,曹丕因短视而错失良机。反观其中的闪光点——赵云的战略清醒、孙权的用人不疑、刘晔的局势洞察,则无不体现着理性思维的价值。

    nbsp在权力与情感交织的决策场域中,保持清醒的战略判断、克制个人情绪的干扰、尊重客观规律的作用,始终是穿越历史迷雾的重要指南。这段围绕夷陵之战展开的历史片段,也因此超越了具体的时代局限,成为映照人性弱点与理性光辉的永恒镜鉴。

    喜欢。

第397章 世祖文皇帝上[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