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4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任的人。能让天下人都竖起耳朵听、睁大眼睛看的,是掌握权力的人。所以谋略能改变君主的想法,威望能震慑下面的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掌握政权,不一定非得是亲戚,权力在谁手里,就算关系疏远也会被看重,权力没了,就算是亲戚也会被轻视。当年夺取齐国政权的是田氏家族,不是吕氏家族;瓜分晋国的是赵、魏两家,也不是姬姓的人。希望陛下能看明白这些。那些只想保住自己的位置,遇到危险就躲开的,是异姓臣子。希望国家安定,家族富贵,国家兴盛自己也荣耀,国家有难自己也愿意同担灾祸的,是皇族的臣子。现在却疏远皇族,亲近异姓,我实在是想不明白。现在我和陛下就像一起在冰上走、在炭火上踩,一起爬山、一起渡河,冷暖燥湿,高低都共同经历,怎么能和陛下分开呢!我实在是太气愤了,所以上表向陛下倾诉。要是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恳请陛下先把这表藏在官府,别轻易扔掉,等我死了之后,或许这些话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要是这表中有哪怕一点点能让陛下上心的,恳请陛下把它拿到朝堂上,让那些博学的人来纠正我表中不符合道义的地方,这样我就满足了。”皇帝只是用客气的诏书回复了他。

    nbsp评论

    nbsp公元231年(曹魏太和五年)的这段历史记载,如同打开三国中后期的一扇窗口,展现了魏、蜀、吴三方在军事、政治、制度层面的复杂博弈,也折射出乱世中权力运作的逻辑与人性困境。透过这些简练的文字,我们能看到战略决策的得失、帝王权术的运用、制度设计的矛盾,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

    nbsp东吴:信任困境与开拓代价

    nbsp东吴在这一年的两件事,集中体现了政权稳定与对外探索的双重挑战。孙权对潘濬的信任危机处理,堪称古代帝王御下的经典案例。当武陵太守卫旍举报潘濬私通蜀汉长史蒋琬时,孙权一句“承明不为此也”,不仅展现了对核心重臣的了解,更以“封表示濬”的方式传递信任,同时果断罢免告密者,既维护了内部团结,又强化了权威。这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政治智慧,在派系林立的东吴政权中尤为重要——潘濬作为荆州降将,本就处于敏感位置,孙权的表态直接避免了内部猜忌的扩散。

    nbsp而卫温、诸葛直的悲剧,则揭示了古代开拓探索的残酷代价。率领五万大军远航一年,士卒因疾疫死亡十之八九,最终仅带回夷洲(今台湾)数千人,却因“无功”被诛杀。这一事件背后是多重矛盾的交织:一方面,东吴对海外世界的认知有限,“亶洲绝远”的现实与统治阶层的扩张野心形成落差;另一方面,古代“结果导向”的军功制度缺乏容错空间,将探索失败简单等同于“无能”。从历史意义看,这次远航是大陆与台湾早期交流的重要记录,但对于执行者而言,却成了用生命买单的政治牺牲品。孙权的判决看似严苛,实则反映了割据政权对“效率”的极端追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任何未能产生实际收益的行动都可能被视为浪费国力。

    nbsp蜀魏交锋:军事博弈中的战略性格

    nbsp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记载,堪称军事心理学与战略选择的教科书案例。这场战役的核心矛盾,在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性格博弈”,以及曹魏内部的指挥分歧。

    nbsp司马懿接替病重的曹真主持西线防务后,其“稳守避战”的风格与张合等将领的“主动求战”形成鲜明对比。当张合建议分兵驻守雍、郿时,司马懿以“楚之三军为黥布所擒”的典故拒绝,坚持集中兵力——这一决策体现了他对蜀军机动性的忌惮,却也埋下了内部不满的种子。而诸葛亮“大芟刈其麦”的行动,精准打击了魏军的后勤根基,迫使司马懿被动应对。

    nbsp卤城对峙阶段,魏军将领“畏蜀如虎”的嘲讽,暴露了保守战略与军心士气的冲突。司马懿在压力下被迫出战,结果在魏延、高翔等部的反击中大败,“获甲着三千”的损失印证了诸葛亮的战术优势。最终张合在追击途中于木门道中伏身亡,成为这场博弈的牺牲品——这位历经三朝的名将之死,不仅是曹魏军事力量的损失,更凸显了司马懿指挥中的隐患:强行命令经验丰富的张合执行冒险追击,背后或许掺杂着借机削弱异己的政治考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从全局看,诸葛亮此次北伐虽因“粮尽退军”未达最终目标,但在战术层面多次击败魏军,展现了蜀汉军队的战斗力;而司马懿虽守住了防线,却暴露了与麾下将领的协调问题,其“忍辱避战”的风格虽符合曹魏“以守待变”的长期战略,却也为日后军权集中埋下伏笔。

    nbsp曹魏内政:宗室困境与制度悖论

    nbsp东阿王曹植的两篇上疏,撕开了曹魏政权最敏感的伤疤——宗室政策的畸形。曹丕建立魏朝后,为防止宗室夺权,推行“禁藩”制度,诸侯王被严格监视,“亲姻皆不敢相通问”,甚至“婚媾不通,兄弟乖绝”,亲情淡薄甚于路人。曹植的控诉字字泣血:从“四节之会,块然独处”的孤独,到“高谈无所与陈,精义无所与展”的压抑,再到对“戴武弁、佩青绂”的卑微渴望,展现了一位天才文人在政治禁锢下的精神煎熬。

    nbsp曹植的诉求本质上是对“制度异化”的反抗。他引用尧、周文王“先亲后疏”的古训,对比现实中“公族疏而异姓亲”的反常,直指政策的核心矛盾:曹丕父子为防宗室叛乱,却导致“磐石之宗”瓦解,反而让异姓权臣(暗指司马懿等)掌握实权。他以“羊质虎皮”比喻“置将不良”,用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历史警示,论证宗室虽可能有“管蔡之衅”,但更是“周召之辅”的潜在力量。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前瞻性——数十年后,曹魏正是因宗室衰弱而被司马氏轻易取代。

    nbsp魏明帝曹叡的回应则充满政治话术:将问题归咎于“下吏惧谴”的“矫枉过正”,表面承诺“如王所诉”,实则“优文答报而已”,并未真正松动禁锢。这种敷衍反映了曹魏统治者的深层焦虑:既害怕宗室夺权,又无法解决异姓专权的隐患,最终陷入“防亲则疏,任疏则危”的恶性循环。曹植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专制制度下“亲情让位于权力”的必然结果。

    nbsp历史回响:乱世中的永恒命题

    nbsp太和五年的这些事件,虽发生在近1800年前,却折射出超越时代的历史命题:权力如何平衡信任与猜忌?开拓如何兼顾理想与现实?制度如何协调稳定与活力?孙权对潘濬的信任、对卫温的严苛,展现了领导者在“稳定”与“探索”间的艰难抉择;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博弈,揭示了战略性格对战争结果的深刻影响;曹植的上疏与曹叡的敷衍,则暴露了专制制度下无法调和的宗室悖论。

    nbsp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年的历史是三国中后期权力格局演变的缩影:东吴在稳定内部中缓慢扩张,蜀汉在有限资源下全力北伐,曹魏在制度困局中逐渐失去对权力的掌控。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环环相扣,共同指向了数十年后“三家归晋”的历史结局。而那些鲜活的人物——坚守信任的孙权、悲情开拓的卫温、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隐忍布局的司马懿、泣血陈情的曹植——他们的挣扎与选择,共同书写了这段乱世中最真实的人性与权谋。

    喜欢。

第414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