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他们的,每一个百姓都是他们的臣民。然而像夏桀、商纣这些人,放纵欲望,惹得老天爷震怒,国家变成废墟,商纣被斩首,夏桀被流放,天子的尊位,被商汤、周武王取代。他们难道是外人吗?其实都是圣明君主的后代啊。黄初年间,上天就显示了警告,有只奇怪的鸟,在燕巢里长大,嘴、爪和胸部都是红色的,这可是魏国的大异象啊。应该防范朝廷内部飞扬跋扈的大臣。可以挑选各位亲王,让他们治理封国,掌管军队,像棋子一样分布在各地,镇守京城周边,辅佐皇室。老天爷是不会偏袒谁的,只辅佐有德行的人。百姓歌颂德政,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要是下面有怨言,老天爷就会收回天命,交给有才能的人。由此可见,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只是陛下您一个人的天下啊!”皇帝亲自写诏书,深切慰问他。没过多久,高堂隆就去世了。
nbsp陈寿评论说:高堂隆学问高深,一心想着匡正君主,借着各种变故陈述告诫,发自内心的诚恳,真是忠心啊!至于坚持要更改历法,让魏国认虞舜为祖先,这想法可能有点过于执着了吧!
nbsp评论
nbsp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魏明帝曹叡统治时期,朝堂之上围绕宫廷奢靡、劳民伤财展开的激烈争议,展现了专制皇权下谏臣的担当与无奈,也折射出曹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深层隐患。透过董寻、高堂隆、卫觊、张茂等大臣的谏言与魏明帝的反应,我们得以窥见三国中后期曹魏政治生态的复杂面相。
nbsp权力扩张下的奢靡狂欢
nbsp魏明帝将长安的钟虡、铜人等重物迁至洛阳,因铜人过重滞留霸城后,竟“大发铜铸铜人二”“铸黄龙、凤皇各一”,还在芳林园“起土山”,让公卿群僚亲自负土劳作。这种大规模的奢靡建设,本质上是皇权扩张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帝王试图通过营造“天命所归”的象征体系,巩固自身统治合法性。
nbsp从现代政治学视角看,魏明帝的行为暗含着权力象征建构的逻辑:铜人翁仲彰显威慑力,龙凤雕塑强化神权色彩,承露盘模仿汉武帝求仙之举,土山园林则炫耀帝国财力。但这种建构完全脱离了现实基础——建安以来长期战乱导致“门殚户尽”“遗孤老弱”,社会亟需休养生息,帝王却将资源投入“无益之物”,形成鲜明的统治悖论。
nbsp谏臣群体的批判逻辑与价值坚守
nbsp面对皇权的任性扩张,董寻、高堂隆等大臣形成了集体性的谏诤浪潮,其批判逻辑呈现出多层次特点:
nbsp伦理层面:董寻引用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儒家核心准则,直指帝王让公卿“穿方举土,面目垢黑”是“毁国之光”,违背了君臣相处的基本伦理。他“沐浴以待命”的赴死姿态,将传统士大夫“文死谏”的精神推向极致。
nbsp现实层面:卫觊对比曹操时期“后宫食不过一肉”的节俭与当下“工役不辍,侈靡日崇”的现状,指出“千里无烟,遗民困苦”的社会现实与奢靡建设的尖锐矛盾,强调“量入为出”的治国理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战略层面:高堂隆直击吴蜀“僭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的外部威胁,警告帝王“使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会损害国家形象,更会削弱对抗强敌的国力基础,其“亡国之主自谓不亡”的警示极具历史穿透力。
nbsp民生层面:张茂揭露帝王强夺民妻“以配士”却实则选入掖庭的虚伪,指出“富者倾家尽产,贫者举假贷贳”的民生疾苦,尖锐质问“夫君有天下而不得万姓之欢心者,鲜不危殆”,将批判聚焦于统治合法性的根本来源。
nbsp皇权体制的回应困境
nbsp魏明帝对谏言的回应呈现出矛盾性:面对董寻“言出必死”的激烈谏诤,他虽怒斥“不畏死邪”却最终“有诏勿问”;对高堂隆“使朕惧哉”的感叹,却并未真正停止奢靡建设;对卫觊、张茂的合理化建议,更是“帝不听”的直接拒绝。这种矛盾本质上是专制皇权体制的内在困境——帝王既需要士大夫群体的智力支持与合法性背书,又难以割舍权力带来的享乐自由与权威炫耀。
nbsp值得注意的是,魏明帝的拒绝并非完全非理性。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下,通过大规模营造宫殿、铸造象征物来强化“天命在魏”的意识形态,或许是其巩固统治的策略选择。但问题在于,他未能把握“象征建构”与“现实治理”的平衡,将过多资源投入非生产性领域,导致“帑藏日竭”“民无儋石之储”,最终透支了曹魏政权的统治基础。
nbsp历史镜鉴的现代启示
nbsp这段历史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多重启示:
nbsp公共资源的分配理性:国家资源应优先投入民生改善与生产发展,而非权力象征的炫耀性消费,卫觊“量入为出”的主张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nbsp权力监督的必要性:董寻、高堂隆等人的谏诤表明,健全的谏言机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保障,而“主者奏收寻,有诏勿问”的结局则显示,缺乏制度性保障的谏言难以真正约束皇权。
nbsp统治合法性的根基:张茂“不得万姓之欢心者,鲜不危殆”的警告揭示,任何政权的合法性最终都来自民众的认同,脱离民生需求的统治注定难以长久。
nbsp危机应对的战略眼光:高堂隆在外部威胁下对内部治理的关注,提醒执政者需在短期政绩与长期安全、形象工程与实质民生之间保持清醒权衡。
nbsp陈寿评高堂隆“学业修明,志存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恰是对这批谏臣精神的最好注解。他们的抗争虽未能阻止曹魏由盛转衰的趋势,却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以道抗势”的精神遗产,也让这段关于奢靡与节俭、专制与谏诤的历史叙事,成为映照古今政治得失的永恒镜鉴。
喜欢。
第427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