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9章 烈祖明皇帝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sp朝廷听说军队遇到大雨,都想撤兵。皇帝说:“司马懿能临危应变,活捉公孙渊指日可待。”雨停之后,司马懿就全面合围,堆起土山,挖地道,准备好各种攻城器械,日夜攻打,箭和石块像下雨一样。公孙渊被困得不行,粮食也没了,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死了好多人,他的将领杨祚等人投降。八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司马懿解围退兵,说他们君臣愿意反绑双手投降。司马懿下令把这两人斩了,然后发檄文告诉公孙渊:“楚国和郑国都是独立的国家,郑伯投降的时候还袒露上身,牵着羊去迎接楚王。我是天子任命的上公,王建他们却让我解围退兵,这合乎礼节吗!这两人年纪大了,传话都传不清楚,已经替你把他们斩了。要是你还有别的想法,可以再派年轻又有决断力的人来!”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个日期送儿子做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上有五个要点: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守,不能守就跑;剩下两条路,要么投降,要么死。你家主公不肯反绑双手投降,这就是决心找死了,没必要送人质!”壬午日,襄平城被攻破,公孙渊和儿子公孙修带着几百骑兵往东南方向突围逃跑,魏军紧追不舍,在梁水边上把公孙渊父子斩杀。司马懿进城后,杀了公孙渊手下公卿以下官员以及士兵百姓七千多人,把尸体堆起来封土做成京观。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个郡都被平定。公孙渊准备造反的时候,将军纶直、贾范等人苦苦劝阻,都被公孙渊杀了,司马懿就给纶直等人修墓,表彰他们的后代,还释放了公孙渊叔父公孙恭。中原地区的人想回故乡的,都听任他们回去。之后司马懿就班师回朝了。

    nbsp评论

    nbsp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的辽东之战,是三国后期曹魏与辽东公孙渊集团的决定性较量,这段史料不仅记录了一场军事行动的全过程,更折射出三国时代政治博弈的复杂性、战略决策的智慧与局限,以及乱世中人性的多面性。

    nbsp战略决策:帝王与将帅的格局较量

    nbsp魏明帝曹叡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展现了一位成熟统治者的战略眼光。当群臣质疑四万兵力耗费过巨时,他以“四千里征伐不当稍计役费”的判断,直指远程作战的核心逻辑——战争的胜负远重于短期成本。这种不计局部消耗、追求战略目标的魄力,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基调。而他与司马懿的战前对话,更体现了君臣间的深度默契:司马懿精准预判公孙渊“拒辽水、守襄平”的中策,曹叡则以“一年足矣”的时间规划给予完全信任。这种“君主不疑、将帅善谋”的决策模式,成为曹魏获胜的关键前提。

    nbsp相比之下,公孙渊的战略选择暴露了其格局局限。面对曹魏大军,他既未采纳“弃城预走”的上策,又不能坚守辽东全域,最终困守襄平坐以待毙。更致命的是其外交投机——向吴国称臣求救却缺乏诚意,既激怒曹魏又未获吴国真心支持,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这种首鼠两端的权谋,恰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悲剧性写照。

    nbsp外交博弈:东吴的投机与曹魏的洞察

    nbsp东吴在辽东问题上的态度,堪称三国时代“外交利己主义”的典型案例。羊衜提出的“厚待来使、虚张声势”策略,本质是将公孙渊作为牵制曹魏的棋子:胜则“恩结遐夷”,败则“虏其傍郡”,始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孙权表面承诺“与弟同休戚”,实则“外扬声援、内谋浅袭”的虚伪操作,被蒋济一眼看穿——“权虽子弟在危犹将不动,况异域之人”,精准揭示了东吴外交的实用主义本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蒋济对局势的分析尤为深刻:他既预判孙权“深入非力所及,浅入劳而无获”的现实困境,又警惕“大军相守不决时轻兵掩袭”的潜在风险,展现了顶级谋士的全局视野。这种对对手心理、实力、动机的多维研判,成为曹魏应对外部干扰的决策依据。

    nbsp人事与制度:曹魏的人才选拔逻辑

    nbsp曹叡与卢毓关于司徒人选的对话,暗藏曹魏的用人导向。卢毓推荐“处士管宁”却未被采纳,反映出乱世中“经世致用”对“隐逸高德”的优先选择;而最终选用“敦笃至行”的韩暨,则体现曹魏“重实务、轻虚名”的官僚选拔标准。卢毓提出的“敦笃、亮直、贞固”三大标准,既继承了儒家“德行为先”的传统,又融入了乱世对“务实能力”的现实需求,构成曹魏人才制度的核心逻辑。

    nbsp军事智慧:司马懿的临机决断

    nbsp司马懿在辽东之战中展现的军事才能,堪称古代“因势制变”的典范。面对公孙渊“坚壁辽隧”的部署,他以“多张旗帜佯攻南线、潜师北渡直取襄平”的迂回战术,破解敌军拖延企图;遭遇“霖雨月馀、平地数尺”的困境时,他力排众议“斩妄言徙营者以安军心”,展现非凡定力;对“孟达之速”与“公孙渊之缓”的不同应对,更体现其“量敌用兵”的深刻洞察——“贼众我寡、贼饥我饱,当示无能以安之”,将心理战与实战完美结合。

    nbsp破城后的“诛公卿以下七千馀人、筑为京观”,则暴露了封建战争的残酷性。这种“屠城立威”的震慑策略,虽巩固了曹魏对辽东的统治,却也留下“虐杀降众”的历史争议,反映出乱世中“威服”与“德化”的矛盾抉择。

    nbsp历史启示:乱世生存的底层逻辑

    nbsp这段史料揭示的多重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战略决策需兼顾目标与成本的平衡,而非单纯计较短期消耗;外交博弈的核心是实力与利益的精准计算,而非表面承诺;人才选拔应适配现实需求,在品德与能力间寻找动态平衡;军事行动必须因势制变,既要有既定方略,更需保留临机调整的弹性。

    nbsp从公孙渊的败亡到司马懿的胜利,从孙权的投机到曹叡的决断,景初二年的辽东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征服,更是三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人才制度的集中展演,为我们理解乱世中的权力博弈与生存法则提供了生动样本。

    喜欢。

第429章 烈祖明皇帝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