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邵陵厉公上[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县之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以把许昌附近的一些稻田合并,让水流往东,在淮北驻扎两万人,淮南驻扎三万人,十分之二的人轮休,这样随时都有四万人一边种田一边防守;再多多开凿河渠,增加灌溉,疏通漕运。算下来,除去各种费用,每年能收获五百万斛粮食作为军粮,六七年时间,就能在淮河一带储备三千万斛粮食,这够十万大军吃五年了。凭借这些去攻打吴国,肯定能赢。”太傅司马懿觉得这主意不错。这一年,开始大规模开凿漕渠,以后每次东南方向有战事,大军出动,乘船就能顺流而下,直达长江、淮河,物资粮食都有储备,还不用担心水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这一年,管宁也去世了。管宁这人,名声和品行那叫一个高洁,远远看着,感觉这人高不可攀,一接触,又觉得他特别和蔼可亲。他还能通过具体的事引导别人做好事,大家都被他感化。他去世的时候,不管认不认识他的人,听说后都忍不住叹气。
nbsp评论
nbsp这段史料展现了三国中后期魏、蜀、吴三方的战略博弈与势力消长,其中的人物决策与历史细节,折射出乱世中各方的生存逻辑与时代局限:
nbsp蜀汉:在坚守与调整中挣扎
nbsp张嶷治理越巂的成功,体现了蜀汉对边疆治理的务实策略——以“招慰新附+诛讨强猾”的刚柔并济手段稳定后方,为北伐减少牵制。而蒋琬的战略调整则暴露了蜀汉的困境:诸葛亮多次北伐秦川因“道险运难”无果,蒋琬试图改走水路袭取魏兴、上庸,却因“还路难”遭朝野质疑,最终转向以姜维经营凉州、自己屯兵涪城的保守策略。这种调整虽规避了风险,却也反映出蜀汉国力有限、难以承担大规模冒险的现实,从主动进攻逐渐转向以守待变。
nbsp东吴:战略分歧与错失的机会
nbsp殷札的献策堪称东吴版“隆中对”,其核心是集中全国之力,联动蜀汉从西线、中线、东线同时北伐,利用曹魏“幼童涖事”的动荡期一举破局。但孙权未能采纳,最终只派偏师发动局部进攻,结果在芍陂、樊城等地接连受挫。这种“循前轻举”的保守策略,暴露了东吴高层的战略短视:既想北伐获利,又不愿承担倾国而出的风险,最终陷入“民疲威消”的恶性循环。此外,诸葛瑾去世、太子登夭折,也为东吴后续的权力动荡埋下伏笔。
nbsp曹魏:以稳守应对被动,以基建谋长远
nbsp面对东吴的多路进攻,曹魏的应对体现了成熟的军事体系:胡质冒险救援樊城,司马懿亲自督师击退吴军,展现了前线将领的决断与中枢的调度能力。而邓艾的屯田策更具长远眼光——通过在淮南、淮北大规模屯田,既解决了军粮运输难题,又为日后伐吴积累了战略资本。这种“以守为攻”的思路,依托曹魏的国力优势,通过基建(广开漕渠)和后勤建设稳步增强实力,与吴蜀的消耗战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来的统一埋下伏笔。
nbsp人物群像中的时代底色
nbsp张嶷的强硬与怀柔并施,印证了乱世中边疆治理“恩威并济”的有效性;
nbsp管宁的“名行高洁”被天下嗟叹,反映出乱世中人们对道德标杆的精神寄托;
nbsp蒋琬、殷札的战略构想与现实的冲突,则揭示了理想与国力、决策层认知之间的鸿沟。
nbsp这段历史的核心矛盾在于:吴蜀试图以弱势联手打破曹魏的优势,却因内部决策分歧、国力限制屡屡错失机会;而曹魏凭借体量优势,以稳健的防御和基建逐步巩固霸权,三国的最终走向已初现端倪。
喜欢。
第433章 邵陵厉公上[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