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邵陵厉公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军看到,都哈哈大笑,也不赶紧整军备战。吴国士兵爬上去后,就大声呐喊,砍破了魏军的前沿阵地,吕据等人也随后赶到。魏军惊慌失措,四散逃跑,争着抢着过浮桥,结果桥断了,好多人掉进水里,还互相踩踏。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死了,死的人数以万计。韩综以前是吴国的叛将,多次给吴国造成危害,吴大帝一直对他恨得牙痒痒,诸葛恪就让人把韩综的首级送去祭拜大帝庙。吴军缴获的车辆、牛马、骡驴都数以千计,各种物资堆积如山,然后就整顿军队,得胜而归。
nbsp当初,蜀汉的姜维攻打西平,俘获了中郎将郭循,蜀汉任命他为左将军。郭循想刺杀蜀汉皇帝,但一直没机会接近,每次借着给皇帝祝寿的机会,一边下拜一边往前凑,都被皇帝身边的人拦住了,一直没能成功。
nbsp评论
nbsp公元252年,即曹魏嘉平四年、东吴神凤元年与建兴元年,是三国中后期极具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里,魏吴两国均经历了权力核心的重大变动,军事冲突与政治博弈交织上演,为后续数十年的历史走向埋下了深刻伏笔。透过《资治通鉴》对这一年的记载,我们得以窥见三国后期权力运作的残酷逻辑与军事决策的致命影响。
nbsp权力真空下的继承危机:魏吴两国的高层动荡
nbsp曹魏与东吴在这一年几乎同时面临权力交接的挑战,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过渡模式。曹魏方面,正月癸卯日,司马师正式被任命为大将军,标志着司马懿死后司马氏权力的平稳过渡。这一任命看似常规,实则是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巩固权势的关键一步,为后续司马氏代魏铺平了道路。司马师以大将军身份总揽朝政,延续了其父司马懿的权臣路线,曹魏皇权进一步旁落。
nbsp东吴的权力交接则充满血腥与阴谋。吴大帝孙权晚年病重,四月驾崩前召诸葛恪、孙弘、滕胤等重臣“属以后事”,试图构建辅政团队维持权力平衡。但孙权尸骨未寒,辅政大臣内部便爆发火并——孙弘因与诸葛恪“素不平”,欲秘不发丧、矫诏诛恪,结果被孙峻告发,反遭诸葛恪设计诛杀。这场权力清洗虽使诸葛恪得以独揽大权,却也埋下了东吴权臣内斗的隐患。
nbsp值得注意的是,诸葛恪掌权初期展现出革新姿态:“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崇恩泽”,一系列惠民政策迅速赢得民心,史载“众莫不悦”“百姓延颈思见其状”。这种民望基础本可成为稳定政权的重要支撑,但诸葛恪随后的决策却逐渐偏离正轨。
nbsp宗室政策与权力制衡:诸葛恪的政治布局
nbsp诸葛恪执政后的首要政治动作,是调整宗室诸王的封地布局。他以“不欲诸王处滨江兵马之地”为由,将齐王孙奋从武昌徙至豫章,琅邪王孙休从虎林徙至丹杨,刻意削弱宗室在军事要地的影响力。这一决策背后,暗藏着东吴长期以来的宗室干政隐患。
nbsp在给孙奋的书信中,诸葛恪深刻阐述了其宗室政策的逻辑:以汉初“诸王太强辄为不轨”、光武之后“诸王惟得自娱于宫内”的历史教训为鉴,强调“先国后身”“防牙遏萌”的治国原则。他直指孙奋“多违诏敕,不拘制度”的行为,警告其“弃忘先帝法教,怀轻慢之心”的风险。这番言论虽充满政治说教,却精准点出了三国时期宗室问题的核心矛盾——如何在维护皇权稳定与保障宗室利益间寻求平衡。
nbsp从历史效果看,诸葛恪的宗室迁徙政策虽暂时避免了诸王拥兵自重的风险,却也激化了与宗室的矛盾。孙奋“不肯徙,又数越法度”的反抗,预示着东吴统治集团内部裂痕的扩大。这种矛盾在后续的政治斗争中不断发酵,最终成为诸葛恪倒台的诱因之一。
nbsp东兴之战:军事决策失误与国运转折
nbsp嘉平四年的核心军事事件,是魏吴之间的东兴之战。这场战役的爆发,源于曹魏对东吴权力更迭的误判与军事冒险。镇东将军诸葛诞提议趁东吴国丧之际三路出兵,“文舒逼江陵,仲恭向武昌,简精卒攻其两城”,试图一举突破东吴防线。这一计划得到司马师批准,却遭到尚书傅嘏的强烈反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傅嘏的军事分析堪称经典。他指出曹魏“出入三载,非掩袭之军”,而东吴“君臣相保,吉凶共患”,此时贸然进攻难以奏效。他提出“进军大佃”的七项优势:夺其肥壤、兵出民表、招怀降附、隔绝间谍、易立佃作、士不运输、讨袭速决,主张以持久战消耗东吴实力。傅嘏的策略立足现实,强调“据之则利归于国”的务实思路,实为稳妥之策。
nbsp然而司马师未采纳傅嘏的建议,坚持三路伐吴。十二月,胡遵、诸葛诞率七万大军主攻东兴,架设浮桥渡水布阵,围攻东吴新建的两城。关键时刻,诸葛恪亲率四万吴军“晨夜兼行”救援,冠军将军丁奉上演“雪中奋短兵”的经典战例——率三千精兵“解铠,去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堨”,趁魏军饮酒高会之际突袭,大破魏军。此役魏军“死者数万”,韩综、桓嘉等将领阵亡,“车乘、牛马、骡驴各以千数,资器山积”被吴军缴获,成为三国后期魏吴交锋中吴军的重大胜利。
nbsp东兴之战的影响极为深远:对曹魏而言,此战打破了其趁东吴国丧获利的企图,损兵折将导致国力进一步消耗;对东吴而言,虽取得军事胜利,却使诸葛恪滋生骄傲情绪,为其次年贸然伐魏埋下伏笔;对诸葛恪个人而言,此战的胜利使其声望达到顶峰,但也加剧了其独断专行的倾向,最终引发宫廷政变。
nbsp历史启示:权力平衡与决策理性的重要性
nbsp嘉平四年的历史事件,浓缩了三国后期政治军事的核心矛盾。在权力传承层面,东吴的教训尤为深刻:孙权虽试图构建辅政体系,却未能解决权臣间的制衡问题,导致权力真空期的血腥内斗;诸葛恪虽凭借威望与能力稳定局面,却因急于集权而激化宗室矛盾,最终走向覆灭。这揭示出古代皇权体制下,权力交接的核心难题——如何在稳定与革新、集权与制衡间找到平衡点。
nbsp在军事决策层面,东兴之战展现了战略理性的重要性。傅嘏的“七利”分析与诸葛诞的冒险进攻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至理名言。司马师忽视正确建议的决策失误,与诸葛恪抓住战机的果断指挥,共同决定了战役的走向,也影响了两国的国运兴衰。
nbsp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公元252年的魏吴交锋,标志着三国鼎立格局的进一步演变。曹魏虽在国力上仍占优势,但内部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力斗争逐渐成为主线;东吴虽取得东兴之战的胜利,却未能改变其权臣干政的恶性循环;而蜀汉此时虽未直接参与战事,但姜维的北伐计划已在酝酿中,郭循刺杀刘禅未遂的事件,预示着蜀汉后期的政治危机。三国均已进入各自的衰落期,统一的曙光正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升起。
nbsp嘉平四年的风云变幻告诉我们:权力的稳定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执政者的理性与克制;军事的胜利不仅依赖兵力优势,更取决于战略判断的精准与战术执行的果断。这些历史经验,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喜欢。
第442章 邵陵厉公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