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8章 高贵乡公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sp十一月,吴国的孙綝升任大将军。孙綝自恃高贵,傲慢无礼,经常做出一些没礼貌的事。孙峻的堂弟孙宪曾经参与诛杀诸葛恪,孙峻对他很好,他官做到右将军、无难督,还能平定九卿的事务。孙綝对孙宪的待遇比孙峻的时候差,孙宪很生气,就和将军王惇密谋杀掉孙綝。事情泄露后,孙綝杀了王惇,孙宪服药自尽。

    nbsp【内核解读】

    nbsp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是三国后期充满转折与暗流的一年。这一年里,魏、蜀、吴三国各自上演着权力更迭、军事交锋与内部动荡的大戏,看似局部的事件却悄然为三国最终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nbsp曹魏:司马氏权势的稳步扩张

    nbsp曹魏朝堂在这一年呈现出司马氏集团持续巩固权力的鲜明态势。正月刚过,司马昭便获赐象征最高礼仪的衮冕之服与赤舄,这一赏赐绝非普通的荣誉加身,而是其政治地位超越寻常臣子的明确信号。到了八月,司马昭更进一步被加授大都督,获得“奏事不名”“假黄钺”的特权——“奏事不名”意味着他面见皇帝时无需自报姓名,彰显着君臣礼仪的松弛;“假黄钺”则赋予其代天子出征、专断杀伐的大权,这两项特权的获得,标志着司马氏在曹魏政权中的权威已近乎巅峰。

    nbsp与此同时,魏帝曹髦的表现耐人寻味。他在太极东堂与儒生辩论夏少康与汉高祖的优劣,力挺少康;又在太学中与诸儒探讨《书》《易》《礼》,展现出深厚的学识素养。曹髦对少康的推崇颇具深意,少康是夏朝“中兴之君”,在国家衰微中重建王朝,这或许暗含着他对重振曹魏皇权的渴望。他与司马望、王沈、裴秀等大臣讲宴论道,给予特殊礼遇,试图构建自己的政治班底,但“性急请召欲速”的细节,也透露出这位年轻皇帝在司马氏高压下的焦虑与无奈。

    nbsp朝堂人事调整同样暗藏玄机。司马孚升任太傅、高柔任太尉、郑冲任司徒,这些任命看似正常的官员更替,实则是司马氏集团与曹魏旧臣势力的微妙平衡。卢毓推辞司空之位时举荐的王昶、王观、王祥等人,皆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名臣,朝廷最终未允其辞,既体现了对卢毓的信任,也反映出曹魏试图维系官僚体系稳定的努力。而王祥“卧冰求鲤”式的至孝故事被载入史册并广为流传,既是对传统伦理的推崇,也暗含着乱世中对道德秩序的呼唤。

    nbsp蜀汉:姜维北伐的滑铁卢与国运转折

    nbsp蜀汉在这一年的命运因姜维北伐的惨败而急转直下。年初姜维进位大将军,达到军事生涯的巅峰,这为他继续推行北伐战略提供了更大的权限。然而,当时蜀汉经过多次北伐,国力已显疲态,“议者多以为维力已竭”的评价,正是蜀汉内部对北伐战略的普遍质疑。

    nbsp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魏将领邓艾的深谋远虑。他从双方实力、军备状态、后勤补给、兵力部署等五个维度,精准预判了姜维的进攻路线与作战意图。邓艾指出姜维可能利用南安、陇西的羌谷补给,或夺取祁山的千顷熟麦作为外仓,这种对战场细节的把控,为曹魏的防御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nbsp七月的段谷之战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姜维先是出祁山遇阻,转攻南安又被邓艾据险击退,最终在段谷遭遇惨败。这场失败的直接原因是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未至,导致姜维孤军作战,但深层原因则是蜀汉国力难以支撑长期北伐、内部对姜维战略的分歧日益加剧。“士卒星散,死者甚众”的惨状,不仅重创了蜀汉军队的有生力量,更引发了蜀人对姜维的普遍怨恨。姜维被迫自贬为卫将军行大将军事,其北伐事业遭遇重创,蜀汉的军事优势自此荡然无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东吴:权力斗争的血雨腥风

    nbsp东吴在这一年深陷内部权力倾轧的泥潭。掌权者孙峻在北伐前夕突然暴疾而亡,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这一权力交接打破了东吴的政治平衡。孙綝以偏将军身份骤登高位,任侍中、武卫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这种非常规的继位方式本身就埋下了叛乱的隐患。

    nbsp吕据与滕胤的反对成为必然。吕据作为骠骑将军,联合诸将举荐滕胤为丞相,试图通过合法程序稀释孙綝的权力;孙綝则针锋相对,改任滕胤为大司马外放武昌,引发双方直接冲突。这场权力斗争最终演变为血腥厮杀:孙綝派兵围剿吕据,逼迫滕胤仓促起兵自卫,滕胤虽“颜色不变,谈笑如常”,展现出临危不乱的气度,但因吕据援军失期,最终兵败被杀,三族遭夷灭。吕据拒绝降魏、自杀明志的结局,更凸显了这场内斗的悲剧性。

    nbsp内斗的余波并未就此平息。孙綝在平定叛乱后改元“太平”,试图粉饰太平,但他“负贵倨傲,多行无礼”的行事风格,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年末孙宪因不满孙綝的薄待而谋反,虽事泄失败,却预示着东吴政权的动荡远未结束。值得一提的是,名将吕岱的去世成为东吴政坛的一抹亮色,他对徐原的赏识与包容、闻过则喜的胸襟,与孙綝的专横形成鲜明对比,为这段黑暗的权力斗争史留下了一丝温情与敬意。

    nbsp历史启示:权力失衡下的三国困局

    nbsp甘露元年的三国局势,清晰地展现了权力失衡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曹魏因司马氏权力过度集中,皇权名存实亡,虽表面稳定却暗藏篡代危机;蜀汉因姜维坚持北伐导致国力耗竭,内部矛盾激化,加速了政权的衰落;东吴则因权力交接不当引发内斗,自毁长城,丧失了北伐曹魏的最佳时机。

    nbsp这一年的历史也印证了军事战略与国力支撑的辩证关系:邓艾的精准预判源于对双方实力的清醒认知,而姜维的惨败则警示着脱离现实国力的军事冒险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同时,东吴的内斗揭示出封建皇权继承制度的致命缺陷——缺乏制度化的权力交接机制,仅凭个人意志决定继承者,必然引发血腥的权力争夺。

    nbsp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甘露元年的事件是三国后期历史的缩影:曹魏在权力整合中积蓄统一力量,蜀汉在穷兵黩武中走向衰落,东吴在内部倾轧中消耗国力。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历史向“三家归晋”的结局一步步靠近。

    喜欢。

第448章 高贵乡公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