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9章 高贵乡公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定会发生变故,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机会,去冒险碰运气呢!”蒋班、焦彝坚持劝说,文钦很生气。诸葛诞想杀了蒋班、焦彝,两人害怕,十一月,他们离开诸葛诞,翻墙出来投降。全怿哥哥的儿子全辉、全仪在建业,和家里人发生争执,就带着母亲和几十家部下前来投奔魏国。当时全怿和哥哥的儿子全靖以及全端的弟弟全翩、全缉都带兵在寿春城中,司马昭采用黄门侍郎钟会的计策,偷偷以全辉、全仪的名义写信,让他们的亲信带入城中告诉全怿等人,说“吴国人对你们没能救出寿春很生气,想杀光你们将领的家属,所以我们逃出来归附魏国”。十二月,全怿等人率领部下几千人打开城门出城投降,城中的人震惊恐惧,不知所措。朝廷下诏任命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端等人也都分别得到封拜。

    nbsp蜀汉的姜维听说魏国把关中的兵力调去淮南,想趁机攻打秦川,就率领几万人从骆谷出发,到达沈岭。当时长城储备的粮食很多,但守兵很少,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进军占据长城,抵御姜维。姜维在芒水扎营,多次挑战,司马望、邓艾都不应战。

    nbsp这时,姜维多次出兵,蜀国人为此感到愁苦。中散大夫谯周写了一篇《仇国论》来讽谏说:“有人问,古代能以弱胜强的,用的是什么方法?回答是:我听说,处于大国地位且没有忧患的,常常会懈怠;处于小国地位且有忧患意识的,常常会思考如何向善。懈怠就容易引发动乱,思考向善就能实现安定,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修养百姓,以少胜多;勾践抚恤民众,以弱胜强,这就是他们的方法。有人又问:以前,项羽强大,刘邦弱小,他们相互交战,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回去让百姓休养生息,张良认为民心一旦安定,就难以再改变,于是率兵追击项羽,最终消灭了项羽。难道一定要像周文王那样行事吗?回答是:在商周交替之际,王侯地位尊贵,君臣关系长久稳固,百姓习惯了这种统治;根基深厚的难以拔除,占据稳固地位的难以迁移。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汉高祖,又怎能挥剑骑马轻易取得天下呢!等到秦朝废除诸侯设置郡守之后,百姓被秦朝的劳役搞得疲惫不堪,天下土崩瓦解,有时一年之内君主就会更换,有时一个月内长官就会变动,百姓像鸟兽一样惊恐,不知道该依从谁,于是豪强纷纷争斗,天下像虎狼撕裂瓜分一样,抢夺快的得到的多,迟缓的就会被吞并。如今我们和魏国都经历了朝代更替,既不是秦朝末年那种天下大乱的形势,实际上更像是六国并立的局面,所以我们可以效仿周文王,却很难像汉高祖那样。百姓一旦疲劳,就会出现社会动荡的征兆;在上位的人懈怠,在下位的人残暴,就会出现国家瓦解的形势。谚语说:‘射箭老想碰运气,多次失误,不如仔细瞄准再发射。所以明智的人不会因为小利益而转移视线,不会因为看似有利的形势就轻易改变行动,时机成熟才行动,形势合适才举事,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用多次战斗就能取胜,这确实是因为他们重视百姓的辛劳,能仔细审度时机。如果一味穷兵黩武,国家就会出现土崩瓦解的形势,一旦不幸遭遇变故,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计可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内核解读】

    nbsp甘露二年(公元nbsp257nbsp年),是三国末期政治风云激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魏、吴、蜀三国各自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与生存挣扎,历史的暗流在表面的平静下汹涌奔涌,为日后的天下归晋埋下了重重伏笔。

    nbsp东吴宫廷的权力更迭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年轻的吴主孙亮在这一年开始亲政,这位少年君主以一系列精妙的操作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面对权臣孙綝的专横,他先是通过对政务的频频诘问敲打权臣,又在nbsp“鼠矢辨奸”nbsp事件中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nbsp——nbsp通过破开鼠矢观察干湿状态,轻松识破黄门的诬陷,既维护了宫廷秩序,又暗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他精心培育少年军队,反复翻阅先帝旧事,每一个举动都在传递着收回权力的信号。然而,孙亮的崛起之路注定布满荆棘,孙綝的反扑与杀戮(如诛杀名将朱异)不仅没能挽救东吴的颓势,反而激化了内部矛盾,“吴人莫不怨之”nbsp的民怨积累,为日后东吴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nbsp曹魏的淮南大地则上演着军事集团与中央政权的激烈碰撞。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叛乱,本质上是曹魏旧臣面对司马氏专权的绝地反击。在夏侯玄、邓飏等好友遇害,王凌、毋丘俭相继被诛的白色恐怖下,诸葛诞通过nbsp“倾帑藏振施”“曲赦有罪”nbsp等手段收买人心,豢养死士,最终以十万兵力据守寿春公开反抗。这场叛乱的背后,是曹魏政权内部新旧势力的殊死较量。司马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谋略,采纳贾充的建议主动逼反诸葛诞,以nbsp“早反祸小”nbsp的策略掌握平叛主动权;在战争中坚持nbsp“坚壁清野”nbsp的围困战术,同时妙用反间计动摇敌军军心,最终使寿春城内粮尽援绝,叛军内部瓦解。诸葛诞的失败,标志着曹魏旧臣反抗司马氏的最后努力归于失败,司马氏代魏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nbsp蜀汉的命运在这一年也显露出不祥的预兆。姜维继承诸葛亮的北伐遗志,趁魏军主力东调淮南之机出兵秦川,却遭遇司马望与邓艾的顽强抵抗。更具深意的是谯周所作的《仇国论》,这篇政论以历史教训警示蜀汉统治者:“极武黩征,土崩势生”。文中提出的nbsp“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nbsp的观点,既是对姜维连年北伐耗尽国力的委婉批评,也预言了穷兵黩武终将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此时的蜀汉,已陷入nbsp“民之疲劳,骚扰之兆生”nbsp的困境,谯周的警示如空谷足音,却未能改变蜀汉走向衰亡的宿命。

    nbsp纵观甘露二年的历史事件,各方势力的决策与挣扎都遵循着权力博弈的残酷逻辑:孙亮的智斗权臣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永恒张力,诸葛诞的叛乱揭示了王朝更替前夜的血腥阵痛,姜维的北伐与谯周的谏言则折射出弱国在夹缝中的生存困境。这一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乱世之中,个人的智慧与勇气固然重要,但顺应时势、体恤民生的治国之道,才是王朝存续的根本。司马氏的崛起、诸葛诞的覆灭、东吴的内耗、蜀汉的疲敝,共同构成了三国时代落幕前的悲壮序曲,历史的车轮正朝着统一的方向缓缓驶去。

    喜欢。

第449章 高贵乡公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