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0章 高贵乡公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国君主封原来的齐王孙奋为章安侯。

    nbsp八月,任命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

    nbsp朝廷下诏任命关内侯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皇帝率领群臣到太学,举行养老和向老人求教的礼仪。郑小同是郑玄的孙子。

    nbsp【内核解读】

    nbsp甘露三年(公元258年)的寿春之战,是三国后期曹魏内部权力洗牌与吴蜀势力博弈的关键战役。这场以诸葛诞、文钦、唐咨“三叛聚孤城”为核心的攻防战,不仅展现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与谋略,更折射出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复杂、领导者的格局与历史走向的必然。

    nbsp孤城困局:从内部分裂到军心瓦解

    nbsp寿春之战的核心矛盾,始于诸葛诞因恐惧司马氏专权而发动的叛乱。他联合东吴援军据守寿春,却陷入了“外有强敌包围、内无同心之师”的困境。文钦提出的“趁敌无备突围”之计,暴露了叛军急于求生的焦虑,而连续五六日的强攻失败,则成为压垮军心的第一根稻草——“死伤蔽地,血流盈堑”的惨状,让城内数万军民选择投降,粮食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

    nbsp文钦与诸葛诞的“旧隙”在绝境中爆发,成为叛军瓦解的关键。文钦主张“尽出北方人以省食”,本质是为东吴援军保留生机,却与诸葛诞“坚守待变”的策略冲突。这种基于立场差异的分歧,在“事急愈相疑”的氛围中演变为杀戮——诸葛诞诛杀文钦,直接导致其子文鸯、文虎叛逃。司马昭对文鸯兄弟的“赦罪封侯”,则成为瓦解守城意志的点睛之笔:“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nbsp一句喊话,让本就饥困的守军彻底丧失抵抗信念,城上“持弓者不发”的细节,正是军心崩溃的真实写照。

    nbsp叛军的结局极具悲壮色彩:诸葛诞突围被杀、三族遭夷;麾下数百人“拱手为列,不降”,面对屠杀“卒不变,以至于尽”,展现出乱世中士大夫“士为知己者死”的气节;吴将于诠“免胄冒陈而死”的抉择,则以“大丈夫受命其主,不能克敌则死”的宣言,诠释了武将的忠义观。这些个体的抗争与陨落,为这场权力战争增添了悲壮的人文底色。

    nbsp司马昭的全胜之策:以柔克刚的战略智慧

    nbsp司马昭在寿春之战中的表现,堪称三国时期“攻心为上”的经典案例。面对王基、石苞等将领“急攻”的建议,他清醒地认识到寿春“城固而众多”的特点,提出“以全策縻之”的战略:坚守三面围而不攻,以游兵断绝吴军粮道,等待城内自溃。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路,避免了强攻可能导致的“力屈”与“表里受敌”,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nbsp更值得称道的是司马昭对降者的处置策略。当群臣主张“悉坑”淮南叛军与吴兵时,他以“古之用兵,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为由,不仅赦免了唐咨等吴军将领,还授予官职、妥善安置降卒,甚至允许文鸯兄弟收敛父丧。这种“种惠吴人,忘畴昔之隙”的宽容,看似违背“乱世用重典”的逻辑,实则是最高明的政治博弈——既瓦解了敌方的抵抗意志,又向天下展示了曹魏(实为司马氏)的“大度”,为日后取代曹魏积累了民心资本。

    nbsp王基的坚守与司马昭的纳谏,同样体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司马昭在战后致信王基,盛赞其“深算利害,独秉固志,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的坚持,展现了领导者对专业意见的尊重;而王基在胜利后劝谏司马昭“大捷之后不可轻敌”,阻止其轻兵深入攻吴,则体现了成熟政治家的理性——避免重蹈诸葛恪、姜维“因胜而骄,粮尽而败”的覆辙,为司马氏稳定局势、积蓄力量提供了保障。

    nbsp历史回响:权力更迭中的道义与格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习凿齿评价司马昭“能以德攻”,精准点出了这场战役的本质——它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政治与道义的胜利。在魏晋禅代的前夜,司马氏需要通过一场“师出有名”的胜利巩固权威,而寿春之战的处理方式,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诛杀诸葛诞等“元恶”以明法纪,赦免胁从者以安民心,善待降将以显宽容,最终达成“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的效果。

    nbsp钟会在战役中“谋画居多”,被时人比作“子房(张良)”,则暗示了司马氏集团人才济济的格局,为日后西晋统一埋下伏笔;而姜维因诸葛诞败亡而退还成都,标志着蜀汉“北伐中原、连结外援”策略的彻底破产,三国鼎立的平衡被进一步打破。

    nbsp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寿春之战中的“降与不降”“杀与不杀”,本质是乱世中“道义”与“生存”的博弈。诸葛诞麾下死士的“宁死不降”、于诠的“免胄战死”,代表了传统士人对“忠义”的坚守;而司马昭的“赦罪封侯”“以德怀敌”,则展现了新兴政治集团的务实与格局。这种价值观的碰撞,最终以“务实者胜”告终,也预示着魏晋时期“名教松动、权谋盛行”的时代特征。

    nbsp这场战役的结局,不仅是司马氏清除异己、巩固权力的关键一步,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的智慧,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柔克刚”“以德取胜”的经典范例,其战略思维与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

    喜欢。

第450章 高贵乡公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