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69章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对手。咱们的军队深入敌境,人人都有拼死一战的决心,吴国人心里还得惦记家里,肯定都想逃跑。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咱们肯定能取胜。”晋武帝觉得羊祜说得太对了,很认同他的建议。但朝廷里讨论的时候,大家正为秦州、凉州的事儿发愁呢。羊祜又上表说:“吴国平定了,胡人自然就安定了,咱们得赶紧成就大功啊。”讨论的人大多不同意羊祜的观点,贾充、荀勖、冯紞尤其觉得不能攻打吴国。羊祜感叹说:“这天下不如意的事儿,十件里有七八件。老天给的机会不抓住,以后肯定后悔啊!”只有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和晋武帝想法一样,支持羊祜的计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丁卯日,晋武帝立杨氏为皇后,还大赦天下。这位皇后是之前元皇后的堂妹,长得漂亮,又有妇德。武帝刚要聘杨氏的时候,她叔父杨珧上表说:“从古到今,一个家族出两个皇后,就没有能保全宗族的。恳请陛下把我这表藏到宗庙里,以后要是真像我说的那样,希望能靠这个免祸。”武帝答应了。

    nbsp十二月,任命皇后的父亲镇军将军杨骏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尚书褚略、郭弈都上表说杨骏这人没什么大本事,不能担当国家重任,武帝不听。杨骏得意得不行,胡奋就对杨骏说:“你是靠着女儿更嚣张了啊!我看了这么多朝代,跟皇家结亲的,就没有不遭灭门的,只是早晚的事儿。”杨骏说:“你女儿不也在皇家吗?”胡奋说:“我女儿跟你女儿比,那就是个当丫鬟的命,能有啥影响!”

    nbsp【内核解读】

    nbsp咸宁元年(275年)至二年(276年)的这段历史,看似是魏晋交替后的一段平稳过渡期,实则暗藏着西晋统一与东吴覆灭的关键伏笔。透过史书中简练的记载,我们既能看到王朝更迭中权力博弈的残酷逻辑,也能窥见人性在政治漩涡中的挣扎与异化,更能发现决定历史走向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nbsp权力游戏中的生存困境:君主猜忌与政治暴力

    nbsp东吴的衰落轨迹在这两年中表现得尤为刺眼。吴主孙皓对重臣贺邵的残酷迫害,堪称专制皇权下政治暴力的典型缩影——因中风失语而去职的贺邵,只因君主的无端猜疑,便遭受34;掠考千数34;的酷刑,最终被34;烧锯断其头34;。这种近乎病态的猜忌心并非个例,对楼玄子孙的诛杀、对孙楷的逼仄,直至后来因湘东太守张咏拒缴算缗税而当场处斩、因会稽太守车浚请求赈灾而诬杀,一系列暴行暴露了孙皓统治的致命缺陷:用恐怖维系权力,终将被恐怖反噬。

    nbsp相比之下,西晋朝堂的权力斗争则更具隐蔽性。晋武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的储位暗争,交织着亲情伦理与政治算计。文帝临终托孤时特意提及34;汉淮南王、魏陈思王事34;,太后临终流涕的告诫,都暗示着曹魏宗室相残的历史阴影尚未散去。当晋武帝病重时,34;朝野皆属意于攸34;的舆论倾向,触发了权力保卫战——荀勖、冯紞以34;安社稷34;为名的离间之语,本质上是专制皇权下34;防患于未然34;的政治惯性。夏侯和一句34;立人当立德34;的进言,便换来职位变动,贾充兵权被夺却34;位遇无替34;,展现了司马炎在平衡各方势力时的精准与冷酷。

    nbsp国运兴衰的镜像对照:战略远见与短视的博弈

    nbsp羊祜在咸宁二年的伐吴上疏,堪称战略远见的典范。他敏锐地指出了三国末期的力量失衡:34;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34;,更精准预判了东吴的致命弱点——孙皓的残暴导致34;将疑于朝,士困于野34;,水战优势在多路进攻下将荡然无存。这份奏疏的价值不仅在于军事谋略,更在于其揭示的历史规律:当强弱之势已定,拖延决战只会徒增民困。羊祜34;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34;的感叹,道破了机遇窗口稍纵即逝的政治智慧。

    nbsp而东吴的应对则充满了荒诞的自我欺骗。从34;银尺刻文34;改元天册,到临平湖开通附会34;青盖入洛34;的祥瑞,再到历阳山34;石印发34;的人为造假,孙皓政权陷入了34;祥瑞迷信34;的认知陷阱。奉禁都尉陈训私下坦言34;青盖入洛者,将有衔璧之事34;,揭示了清醒者的无奈——当统治者拒绝正视民生疾苦(如会稽旱灾)与政治危机(如施但之乱),转而求助于虚无缥缈的祥瑞时,其政权合法性的崩塌只是时间问题。这种用虚假符号掩盖现实矛盾的操作,恰与西晋羊祜的务实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nbsp制度隐患与人性考验:西晋统一后的隐忧

    nbsp咸宁二年的一系列人事安排,埋下了西晋日后动荡的伏笔。晋武帝立杨氏为后,其叔父杨珧34;一门二后,未有能全其宗者34;的预警,不幸预言了后来杨骏专权引发的34;八王之乱34;序幕。而晋武帝执意提拔34;小器34;的杨骏,即便尚书褚略、郭弈明确反对仍34;不从34;,暴露了专制皇权在任人唯亲上的制度性缺陷。胡奋与杨骏的对话34;历观前世,与天家婚,未有不灭门者34;,恰似对整个西晋命运的谶语——外戚与宗室的权力膨胀,终将成为王朝的掘墓人。

    nbsp这段历史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贾充的角色。作为司马炎的亲信、齐王攸的岳父,他在储位之争中选择沉默,却仍难逃兵权被夺的结局。这种34;不粘锅34;式的政治生存策略,虽能暂时保全自身,却加剧了统治集团的离心。而荀勖、冯紞等34;倾谄34;之辈的得势,则印证了34;劣币驱逐良币34;的政治定律——当猜忌成为权力常态,忠诚与才干便会让位于投机与顺从。

    nbsp历史启示:制度与人的双重困境

    nbsp咸宁年间的这两段记载,如同一面双面镜:一面照见东吴在暴政与迷信中加速坠落的必然,一面映出西晋在权力平衡中埋下的隐患。孙皓的残酷与司马炎的权谋,本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前者用暴力制造恐惧,后者用制衡维系稳定,但都未能解决核心问题:如何在权力集中的体制下实现长治久安。

    nbsp羊祜的伐吴之策最终被搁置,看似因34;秦、凉为忧34;的现实考量,实则暴露了大一统前夕的决策困境:既得利益集团的惰性、对未知风险的恐惧、权力平衡的脆弱性,都可能让正确的战略错失时机。而东吴君臣对祥瑞的病态追逐,则警示着一个真理:当一个政权放弃正视问题而选择自我欺骗时,任何34;吉兆34;都不过是覆灭的倒计时。

    nbsp这段历史留给现代的启示尤为深刻:权力需要制约而非猜忌,决策需要远见而非短视,治理需要务实而非迷信。西晋最终虽完成统一,却未能避免后来的动荡,恰因未能解决咸宁年间已显现的制度缺陷与人性弱点。历史的价值,正在于让我们从这些兴衰轨迹中,读懂权力、人性与文明的永恒博弈。

    喜欢。

第469章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