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74章 世祖武皇帝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诏令只让屯兵在江北抵抗吴军,没让轻易进军。你们虽说勇猛,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吗!现在要是违抗命令,就算胜利了也没什么可夸赞的,要是失败了,那罪过可就大了。而且诏令说龙骧将军(王濬)要受我指挥,你们就准备好船只,到时候一起渡江就行了。”何恽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之外的敌人,带着已经取得的战功来受你指挥,这我可从来没听说过。再说您作为上将,看到有机会就该前进,哪能事事都等诏令呢!现在趁这个机会渡江,十拿九稳能取胜,还有什么可犹豫顾虑的,还停留不前进!这就是我们州上下都不满意的地方。”王浑就是不听。

    nbsp王濬从武昌顺着长江直接向建业进军,吴国皇帝派游击将军张象率领一万水军去抵挡,张象的手下远远看到王濬的军旗就投降了。王濬的军队战船满江,旌旗遮天,那威势相当吓人,吴国人都怕得不行。吴国皇帝有个宠臣叫岑昏,这人阴险狡诈、阿谀奉承,居然能做到九卿的位置,还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都被他折腾苦了。等晋兵快打到的时候,宫里几百个亲近的人向吴国皇帝叩头说:“北边的军队一天天逼近,可咱们的士兵都不抵抗,陛下您打算怎么办啊?”吴国皇帝说:“怎么回事?”他们回答说:“还不都是因为岑昏嘛。”吴国皇帝自言自语说:“要是这样,就拿这奴才向老百姓谢罪!”众人就说:“好!”于是一起动手把岑昏抓了起来。吴国皇帝派人去追着阻止,可岑昏已经被杀了。

    nbsp陶浚本来要去讨伐郭马,到了武昌,听说晋兵大规模打进来了,就带兵往东回。回到建业,吴国皇帝召见他,问水军的情况,陶浚回答说:“蜀国的船都小,现在给我两万人,乘大船去作战,肯定能轻松打败晋军。”于是就召集人马,授予陶浚符节斧钺。第二天就要出发,结果当天夜里,士兵们全跑光了。

    nbsp【内核解读】

    nbsp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灭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战役。这场战争不仅终结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更以戏剧性的进程展现了军事谋略、政治人心与历史大势的交织。透过这段史料,我们能清晰看到西晋灭吴的必然性,也能从中读出战争背后复杂的人性博弈与战略智慧。

    nbsp军事创新:科技破局的经典范例

    nbsp王濬在突破吴军江防时的技术创新,堪称冷兵器时代“科技强军”的典范。面对吴军精心布设的铁锁横江与江中铁锥,西晋军队没有硬碰硬,而是用针对性的战术设计破解了防御:

    nbsp制作巨型竹筏开路,让江中铁锥“着筏而去”,轻松化解了水下障碍;

    nbsp打造十丈长的麻油火炬,遇铁锁即焚烧熔断,使吴军的核心防御工事瞬间失效。

    nbsp这种“以巧破力”的战术思维,不仅体现了西晋军队的战前准备充分,更展现了面对复杂战场环境的应变能力。相比之下,吴军的防御策略虽看似严密,却陷入了“静态防御”的思维定式,未能预判对手的破解之法,最终导致长江天险形同虚设。

    nbsp战略博弈:从“破竹之势”到决策分歧

    nbsp杜预提出的“破竹论”,精准把握了战争的节奏与人心向背。当有人主张“俟来冬更为大举”时,杜预以乐毅济西之战为例,强调“兵威已振”的关键窗口期,主张乘胜追击。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战争中的季节局限,抓住了吴军士气崩溃的关键时刻,为快速推进奠定了战略基础。

    nbsp然而,西晋军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王浑在张悌兵败后错失渡江良机,暴露了官僚体系中的保守心态。何恽敏锐指出“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成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点破了王浑“慎己免咎”的私心。这种因权力制衡和责任规避导致的决策延误,虽未改变战争结局,却展现了大兵团作战中协调指挥的复杂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吴亡之鉴:人心丧尽与战略短视

    nbsp吴国的覆灭,表面是军事失利,深层则是人心离散与决策失误的必然结果。从沈莹对局势的判断来看,吴军并非没有清醒者。他提出“畜众力以待其来”的防御策略,直指吴军上流空虚、名将凋零的致命弱点,主张集中力量对抗西晋水军主力。但张悌的“决战论”虽看似悲壮,实则忽视了双方实力差距,将三万精兵投入孤注一掷的渡江之战,最终导致精锐尽失。

    nbsp吴主孙皓的昏庸更是加速了覆灭进程。宠信岑昏等“倾险谀佞”之臣,大兴劳役,早已失尽民心。当晋军兵临城下时,百姓将怨恨集中于岑昏,吴主被迫杀之以谢罪,却已无法挽回“众悉逃溃”的绝境。这种“上下离心”的局面,使得吴军虽有长江天险,却连像样的抵抗都难以组织。

    nbsp历史回响:统一大势与时代转折

    nbsp太康元年的灭吴之战,终结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从战争进程看,西晋的胜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长期的准备、精准的战术、关键节点的正确决策,共同推动了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吴国的失败则警示后人:任何地理优势都无法弥补政治腐败与人心丧失的致命缺陷。

    nbsp这场战争也留下了诸多军事智慧:王濬的技术破障、杜预的乘胜追击、周旨的奇袭战术,都成为后世兵家研究的案例。同时,西晋内部的指挥协调问题,也为大兵团作战中的权力分配与决策机制提供了历史镜鉴。

    nbsp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太康元年的统一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历史大势的体现。经过长期战乱,人心思定,统一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吴主的倒行逆施与西晋的稳步推进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在这场战役中画上句号,开启了西晋短暂的统一时代。

    喜欢。

第474章 世祖武皇帝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