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76章 世祖武皇帝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水,吸引羊车过来。这时候,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他的弟弟杨珧、杨济开始掌权,他们到处结交权贵,接受请托,势力大得内外都能影响到,当时的人把他们叫做“三杨”,很多老臣都被疏远、辞退了。山涛多次劝皇帝,皇帝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改不了。

    nbsp当初,鲜卑族的莫护跋从塞外迁到辽西棘城的北边居住,他这一部落号称慕容部。莫护跋生了木延,木延又生了涉归,后来迁到辽东的北边。他们世代归附中原王朝,多次跟着中原王朝出征,立了不少功劳,涉归被封为大单于。冬天,十月,涉归开始侵犯昌黎。

    nbsp十一月壬寅日,高平武公陈骞去世。

    nbsp这一年,扬州刺史周浚把治所迁到秣陵。吴国那些还没顺服的百姓,经常起来闹事,搞破坏,都被周浚带兵平定了。周浚对当地的老人很尊敬,以礼相待,还到处搜罗有才能的人,恩威并施,吴国人都心服口服。

    nbsp【内核解读】

    nbsp西晋灭吴(公元280年)是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的关键节点,太康元年至太康二年的记载,不仅呈现了统一后的政治封赏与功勋争议,更暗藏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伏笔。这段历史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权力平衡、制度隐患与人性博弈的复杂图景。

    nbsp功勋评定:权力游戏下的“功过相对论”

    nbsp平吴之战后,王浑与王濬的“争功风波”成为朝堂焦点。武帝命刘颂校功,最终判定王浑为“上功”、王濬为“中功”,却因不满结果将刘颂贬官,这一操作暴露了西晋政治的本质——功勋评定并非基于事实,而是权力平衡的产物。王浑出身太原王氏,是世家大族代表,其背后牵扯着西晋立国的门阀势力;王濬虽立首功,却因出身寒微且性格刚直,成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nbsp王濬的“忿愤直言”与范通的“蔺相如之喻”形成鲜明对比。范通建议王濬“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吴之事”,看似是明哲保身的智慧,实则揭示了西晋官场的生存法则:功绩必须让位于权力秩序。王濬坦言“始惩邓艾之事,惧祸及身”,更是点破了西晋初年功臣的集体焦虑——邓艾灭蜀后遭诬陷致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立功武将。时人“咸以濬功重报轻”的舆论,与武帝最终仅迁王濬为镇军大将军的结果,印证了门阀政治对公平的碾压。

    nbsp制度隐患:“忘战必危”与“去州郡兵”的悖论

    nbsp杜预与武帝在治国理念上的冲突,预示着西晋的制度危机。杜预镇守襄阳时“勤于讲武,申严戍守”,践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古训,甚至“数饷遗洛中贵要”以自保,展现了务实的政治智慧。他开渠灌田、疏通漕运的举措,更凸显了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nbsp然而,武帝却推行“去州郡兵”政策,试图“韬戢干戈”以彰显太平。这一决策无视交州牧陶璜“州兵未宜约损”的警告,也拒绝山涛“不宜去州郡武备”的劝谏,暴露了统一后的盲目乐观。历史很快验证了隐患:“永宁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禽制”,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后来“刺史复兼兵民之政,州镇愈重”,形成了更大的割据隐患,为“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nbsp民族政策:“徙胡”争议中的短视与恶果

    nbsp郭钦关于“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的上疏,堪称前瞻性的战略预警。他指出魏以来“西北诸郡皆为戎居”的现状,警告“百年之后胡骑三日至孟津”的危机,建议借平吴之威调整民族布局。这一建议若被采纳,或许能延缓西晋的民族危机。

    nbsp但武帝“不听”的态度,反映了西晋统治阶层的短视。汉魏以来将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本是为了补充劳动力与兵源,却因缺乏配套的融合措施,积累了深重的民族矛盾。郭钦的“万世之长策”被搁置,最终使得“戎狄强犷”的隐患爆发,成为西晋灭亡的重要推手。这种对潜在危机的漠视,与武帝后期“颇事游宴,怠于政事”的状态形成呼应,揭示了王朝由盛转衰的精神根源。

    nbsp权力异化:统一后的腐化与崩塌前奏

    nbsp太康二年的历史细节,勾勒出西晋统治阶层的迅速腐化。武帝“选孙皓宫人五千人入宫”,后宫“殆将万人”,甚至“乘羊车恣其所之”,沉迷享乐;外戚“三杨”(杨骏、杨珧、杨济)“交通请谒,势倾内外”,旧臣被疏退,标志着皇权旁落与政治黑暗。

    nbsp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两类人的坚守:诸葛靓“终身不向朝廷而坐”,以沉默反抗新朝,坚守亡国遗臣的气节;周浚在扬州“宾礼故老,搜求俊乂”,以威惠并行赢得吴人悦服,展现了务实的治理智慧。但个体的坚守难以扭转整体的颓势,武帝的怠政、门阀的专权、制度的隐患,共同构成了西晋短暂统一后的“盛世危局”。

    nbsp结语:历史的镜鉴——功过、制度与人心

    nbsp西晋平吴后的这段历史,本质上是一场“成功后的溃败”。统一的辉煌掩盖了权力分配的不公、制度设计的短视与统治阶层的腐化。王濬的“功重报轻”揭示了门阀政治对公平的破坏,“去州郡兵”与“拒徙胡”暴露了战略眼光的缺失,武帝的怠政与“三杨”用事则宣告了权力监督的失效。

    nbsp这段历史留给后世的镜鉴深刻而沉重:统一的成果需要制度的保障,功勋的评定应当超越权力博弈,民族的融合需要长远的规划,而统治者的清醒与自律,更是王朝长治久安的根基。西晋在短暂的统一后迅速走向崩溃,恰恰印证了这些历史规律的残酷性。

    喜欢。

第476章 世祖武皇帝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