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98章 孝惠皇帝中之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伍就发展到三万人,这些人都戴着红帽子,用马尾当假胡子。朝廷派监军华宏去讨伐,结果在障山被张昌打败。

    nbsp司马歆赶紧上奏说:“那些妖贼好几万呢,红脑袋,脸跟长毛了似的,拿着刀戟到处乱窜,那气势根本挡不住啊!请朝廷赶紧让各路军队分三路来支援。”朝廷就任命屯骑校尉刘乔当豫州刺史,宁朔将军,沛国的刘弘当荆州刺史。又下诏让河间王司马颙派雍州刺史刘沈带着一万州兵,再加上征西府的五千人,从蓝田出发去讨伐张昌。司马颙根本不听朝廷的诏令。刘沈自己带着州兵到了蓝田,司马颙又强行把他的兵给夺走了。这时候刘乔驻扎在汝南,刘弘和前将军赵骧、将军羊伊驻扎在宛城。张昌派他的将领黄林带着两万人去打豫州,被刘乔打退了。

    nbsp一开始,司马歆跟齐王司马冏关系挺好,司马冏倒台后,司马歆害怕了,就主动去跟大将军司马颖套近乎。张昌造反后,司马歆上表请求去讨伐。可这时候长沙王司马乂已经跟司马颖有矛盾了,他怀疑司马歆跟司马颖勾结在一起,就不同意司马歆出兵。结果张昌的势力越来越大。从事中郎孙洵就对司马歆说:“您身为地方大员,肩负着朝廷托付的重任,上了表就该直接出兵,有啥不行的!现在让这些奸贼越来越嚣张,万一出了大问题,您这哪是保卫朝廷、稳定一方的做法啊!”司马歆正准备出兵,王绥又说:“张昌这些小毛贼,随便派个小将就能收拾他们,您何必违抗诏令,还亲自去冒险呢!”结果张昌打到樊城了,司马歆才出兵抵抗。他的军队一下子就被冲散了,司马歆自己也被张昌杀了。朝廷只好让刘弘代替司马歆当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六月,刘弘任命南蛮长史,庐江的陶侃当大都护,参军蒯恒当义军督护,牙门将皮初当都战帅,进驻襄阳。张昌把军队集中起来包围宛城,打败了赵骧的军队,还杀了羊伊。刘弘没办法,只能退到梁县驻扎。张昌又去攻打襄阳,没打下来。

    nbsp李雄这边则是进攻并杀了汶山太守陈图,顺利拿下郫城。

    nbsp秋天七月,李流把军队转移到郫城驻扎。蜀地的老百姓都跑到安全的地方,结成坞堡躲起来了,有的往南跑到宁州,有的往东跑到荆州。城里面都空了,野外连个烟火都看不见。李流他们抢也抢不到啥东西,士兵们又饿又累。只有涪陵的一千多家,依靠着青城山的隐士范长生。平西参军,涪陵的徐舆跑去跟罗尚说,自己想当汶山太守,去拉拢范长生,一起讨伐李流。罗尚不同意,徐舆一生气,就出城投降李流了。李流任命徐舆当安西将军。徐舆又去劝范长生给李流的军队提供粮食,范长生还真答应了。李流的军队这下又振作起来了。

    nbsp【内核解读】

    nbsp这段关于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的历史记载,生动展现了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与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历史教训引人深思。

    nbsp李特的兴衰:骄傲与轻信的代价

    nbsp李特作为流民起义的核心人物,初期展现了出色的军事能力与政治手腕——渡江破敌、入据少城后“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迅速稳定人心,甚至让蜀地坞堡纷纷归附。但他在关键节点的决策失误直接导致败亡:面对李流、李雄等人“质大姓子弟以固人心”的建议,他固执地认为“大事已定”,忽视了新附势力的不稳定性;对罗尚的求和放松警惕,对任睿的诈降毫无察觉,最终在诸坞联合反叛中兵败身死。这印证了“纳降如待敌”的古训——政治博弈中,轻信与骄傲往往是致命的弱点。

    nbsp李流的转折:从妥协到放权

    nbsp李特死后,李流一度陷入绝望,甚至计划投降孙阜,体现了危机中领导者的动摇。但李雄、李离的“劫谋”成为转折点——他们以“一旦束手,便为鱼肉”的危机感动员流民,成功袭击孙阜军,又因宗岱之死侥幸摆脱困境。更关键的是,李流在羞愧之余“奇雄才,军事悉以任之”,这种放权为后来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埋下伏笔。这揭示了乱世中生存的关键:既要敢于打破常规,也要懂得知人善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张昌之乱:利用民心与制造恐慌的双刃剑

    nbsp张昌的崛起堪称“乱世造英雄”的典型。他精准抓住民众“惮远征”的心理,以“壬午兵”为导火索聚众起事;又通过“圣人出为民主”的谶言、改姓名为刘尼(假托汉后)等手段神化自身,甚至用“族诛”胁迫士民顺从。其“绛帽、马尾为髯”的标志性装扮,更强化了群体辨识度与威慑力。但这种依赖谎言与暴力的模式难以持久——当朝廷调集刘乔、刘弘等兵力镇压时,其势迅速衰落。这说明,利用民心可以快速崛起,但失去道义支撑的政权,终将被人心反噬。

    nbsp朝廷与地方的矛盾:权力博弈加剧动荡

    nbsp西晋朝廷的低效与内斗是乱局的催化剂。河间王颙扣押刘沈、截留军队,长沙王乂因猜忌阻止新野王歆讨贼,导致张昌势力坐大。地方官员中,罗尚虽有任睿之谋,却缺乏长远战略;刘弘虽后期稳定荆州,却为时已晚。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藩王间的互相掣肘,使得朝廷在应对流民起义与地方叛乱时屡屡失机,最终加速了西晋的崩溃。

    nbsp总结:乱世中的生存逻辑

    nbsp这段历史集中展现了乱世的残酷法则:实力固然重要,但对人心的判断、对时机的把握、对权力的平衡更为关键。李特因失察而败,李雄因果断而兴,张昌因造势而起,朝廷因内耗而弱——这些个体与群体的选择,共同谱写了西晋末年“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时代画卷,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领导力、民心向背与权力制衡的深刻启示。

    喜欢。

第498章 孝惠皇帝中之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