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孝愍皇帝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初,代王拓跋猗卢特别喜欢小儿子拓跋比延,想把他立为继承人,就把大儿子拓跋六修赶到新平城去住,还把他母亲也废了。拓跋六修有一匹骏马,一天能跑五百里,拓跋猗卢把马抢过来给了拓跋比延。拓跋六修来朝见的时候,拓跋猗卢让他给拓跋比延行礼,拓跋六修不听。拓跋猗卢就坐在步辇上,让拓跋比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让人带着出去巡游。拓跋六修远远看见,以为是拓跋猗卢,就赶紧在路边跪下拜见;等走近了,发现是拓跋比延,又羞又怒,扭头就走。拓跋猗卢召他回来,他也不回来,拓跋猗卢大怒,就带兵去讨伐他,结果被拓跋六修打败了。拓跋猗卢换了便装逃到民间,有个贫贱的妇人认出了他,结果就被拓跋六修杀了。拓跋普根原本在外镇守边境,听说国内出了事,就赶回来,攻打拓跋六修,把他消灭了。
nbsp拓跋普根继承了代王之位,但是国内大乱,新人和旧人互相猜忌,不停地互相残杀。左将军卫雄、信义将军箕澹,辅佐拓跋猗卢很久了,很得人心,他们商量着归附刘琨,就对大家说:“听说旧人忌惮新人勇猛能战,想把我们都杀了,怎么办呢?”晋人和乌桓人都又惊又怕,说:“我们生死都跟着二位将军!”于是他们就和刘琨留在代国的人质刘遵,带着晋人和乌桓人三万户,还有马牛羊十万头,归附了刘琨。刘琨特别高兴,亲自到平城安抚接纳他们,刘琨的军队从此又振作起来了。
nbsp夏天,四月,拓跋普根去世了。他儿子刚出生,拓跋普根的母亲惟氏就立这个婴儿为王。
nbsp张实下令说:他管辖范围内的官吏百姓,要是有人能指出他的过错,就赏赐布帛、羊和粮食。贼曹佐高昌人隗瑾说:“现在您处理政务,不管大事小事,都自己决定,有时候出兵发令,官府朝廷都不知道;万一有失误,也没人分担责任。下面的人都怕您的威严,只知道接受命令而已。这样的话,就算赏一千金,也没人敢说话啊。我觉得您应该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聪明,各种政事都多问问下面的人,让他们把想法都说出来,然后再选择好的意见去执行,这样好的建议自然就来了,何必用赏赐来激励呢!”张实听了很高兴,就照做了,还把隗瑾连升三级。张实派将军王该率领五千步兵和骑兵去援救长安,还送去各郡的贡品和账目。朝廷下诏任命张实为都督陕西诸军事,任命张实的弟弟张茂为秦州刺史。
nbsp【内核解读】
nbsp这段记载展现了西晋末年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多个政权的动荡与权力斗争,其中折射出的政治逻辑与人性弱点,即便放在今天仍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nbsp汉赵政权:宦官专权与储位之争的恶性循环
nbsp汉主刘聪的统治堪称“昏君模板”:沉迷后宫、荒废朝政,将权力委于宦官王沈、宣怀等人,导致朝堂沦为私欲博弈的战场。宦官集团通过垄断信息、私断政事,一边打压功臣旧部,一边安插亲信,甚至形成“子弟中表为守令者三十余人,皆贪残为民害”的腐败网络。这种“权力真空下的代理人乱政”,本质是君主放弃责任后的必然结果——当最高统治者逃避决策,权力自然会流向最接近权力核心的投机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而储位之争更暴露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郭猗、靳准通过伪造证据、胁迫证人,一步步构陷太弟刘乂与宗室诸王,而相国刘粲则在野心与猜忌的驱使下,成为阴谋的推动者。这场斗争中,没有是非对错,只有利益算计:宦官借构陷排除异己,刘粲借清洗巩固储位,最终导致“忠良被诛、朝野震恐”。太宰河间王易、御史大夫陈元达的死谏,恰是对这种黑暗政治的无声控诉——当正直者只能以死明志,政权的合法性已然崩塌。
nbsp代国:家庭伦理崩塌引发的政权解体
nbsp代王猗卢因偏爱幼子比延,强行剥夺长子六修的权力与尊严,最终引发父子相残,堪称“权力异化亲情”的典型。从夺马、逼拜到以步辇羞辱,猗卢的行为不仅违背人伦,更破坏了权力继承的稳定性。而六修从“惭怒”到弑父,再到被拓跋普根剿灭,短短数月内政权更迭、内乱不止,本质是“家天下”体制的致命缺陷:当权力继承完全依赖君主个人偏好,而非制度化规则,亲情便会成为权力的祭品。
nbsp卫雄、箕澹率部归附刘琨的事件,则揭示了乱世中“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长期受民众拥戴的重臣,在政权内乱时选择“携民归附”,说明无论名号如何,失去人心的政权终将被抛弃。
nbsp前凉:乱世中的理性微光
nbsp与汉赵、代国的混乱相比,张实的统治展现出难得的清醒。他通过“悬赏求过”鼓励批评,在隗瑾指出“独断专行则谤无所分”后,能虚心纳谏、调整施政方式,体现了对权力边界的认知——领导者的“聪明”不应是垄断决策,而是汇聚群智。这种政治智慧,让前凉在西晋末年的乱局中保持了相对稳定,也为其后来成为西北割据势力奠定了基础。
nbsp历史镜鉴:权力失控的共同逻辑
nbsp这段历史中,三个政权的兴衰殊途同归地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权力如何被约束。汉赵因“君权失控+宦官擅权”而崩塌,代国因“继承失控+亲情异化”而分裂,前凉则因“有限度的权力开放”而存续。其中的教训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nbsp权力若失去监督,无论掌握在君主、宦官还是权臣手中,都会滋生腐败与暴政;
nbsp制度缺失时,亲情、伦理都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nbsp倾听民意、容纳批评,是政权维持活力的最低成本方式。
nbsp西晋末年的乱局,本质是“无序权力”对社会秩序的摧毁。而历史的价值,正在于让我们看清:什么样的政治逻辑会导致毁灭,什么样的选择才能走向稳定。
喜欢。
第530章 孝愍皇帝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