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孝愍皇帝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缺少品德纯粹的人,乡里也没有忠贞不二的老者,社会风气淫乱邪僻,人们对什么该崇尚、什么该羞耻都搞不清楚。做学问的人以庄子、老子的学说为宗旨,摒弃《六经》;谈论的人把空洞浮夸当作善辩,轻视名声和操守;立身处世的人把放纵污浊当作通达,看轻气节和诚信;当官的人把不择手段获得官职当作本事,鄙视正直居身;在任的官员把不做实事当作高明,嘲笑勤恳尽职的人。所以刘颂多次谈论治国之道,傅咸常常纠正奸邪,都被说成是平庸的官吏;而那些依仗虚名、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人,却在国内名声响亮。像周文王忙到太阳偏西都没时间吃饭,仲山甫日夜不懈怠这样的人,都被嗤笑贬低得如同灰尘一般!由此,对善恶的评价与事实相违背,奸邪之情在追逐财货欲望的道路上肆意横行,选拔官员是为了人而选择官职,当官的人是为自己选择利益,世家大族和皇亲国戚的子弟,破格提拔,不按资历排序。在这纷乱的尘世中,到处都是争名逐利的人;成百上千的官员,却没有一个主动让贤的。鲁褒写了《崇让论》却没人理会,刘颂制定了九班选制却得不到采用。那些妇女不懂纺织等女工,任性而为,有的不孝顺公婆,有的甚至杀害婢妾,父兄也不怪罪她们,天下人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礼制法度、刑律政令,到这时已经严重败坏。“国家将要灭亡,根本一定会先颠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nbsp所以,观察阮籍的行为就能明白礼教崩溃松弛的原因,考察庾纯和贾充的争执就能看出官员的邪僻,研究平定东吴的功劳就能知道将帅不谦让,思考郭钦的谋略就能明白戎狄会带来祸患,阅览傅玄、刘毅的言论就能了解百官的奸邪,核查傅咸的奏章和《钱神论》就能看到贿赂之风的盛行。民风和国势既然已经这样了,就算是中等才能、遵守成法的君主来治理,都还担心会引发祸乱,更何况是晋惠帝这样放纵无度的人来统治呢!晋怀帝在混乱中即位,被权臣所控制;晋愍帝在流亡之后,也只是徒有虚名。天下大势已去,要是没有盖世的雄才,是没办法再挽回的了!
nbsp【内核解读】
nbsp这段史料截取了西晋末年(公元316年)的关键历史片段,生动展现了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覆灭的最后历程。透过字里行间的战争、叛乱、饥荒与人性挣扎,我们能清晰看到一个庞大帝国在短短数十年间分崩离析的深层逻辑。
nbsp军事溃败:战略失据与人心离散
nbsp西晋的军事崩溃并非偶然。石勒派石虎攻打廪丘,幽州刺史段匹磾派弟弟文鸯救援却未能成功,反映出北方军事力量的碎片化——地方势力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有效协同。而在关中战场,这种溃败更为彻底:汉大司马曜围攻北地时,一句“郡城已陷”的反间计就导致麹允率领的三万援军不战自溃,暴露出军队士气的极度低落。
nbsp麹允作为军事统帅的缺陷尤为致命。他“性仁厚,无威断,喜以爵位悦人”,将征镇将军、侍中常侍等高位随意授予地方守将,甚至给村坞主帅“银青将军”的虚衔,这种无原则的封赏看似笼络人心,实则稀释了权力权威。当真正需要救援时,安定太守焦嵩竟以“须允困,当救之”为由坐视不理,揭示出西晋军事体系中“恩不及下”的致命弊端——将领骄纵而士卒怨离,这样的军队在强敌面前必然不堪一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政治失序:从朝廷到地方的全面崩坏
nbsp西晋的政治溃败呈现出“上下同烂”的特征。在地方层面,宁州刺史王逊“严猛喜诛杀”,直接导致平夷、平乐二郡太守率三千余家叛降成汉,说明酷吏政治已使地方统治根基松动。而在中央层面,汉主刘聪的统治堪称荒诞:在“三后之外,佩皇后玺绶者复有七人”,后宫干政与嬖宠用事导致“刑赏紊乱”;当大将军刘敷涕泣切谏时,他竟怒斥“汝欲乃公速死邪”,最终逼死忠臣,这种拒谏饰非的统治风格加速了政权的合法性丧失。
nbsp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长安陷落前的插曲:索纟林在晋愍帝决定投降时,竟试图以“城中食犹足支一年”为由向刘曜讨价还价,索要高官厚禄。这种在国难当头仍图谋私利的行为,被刘曜以“帝王之师,以义行也”驳斥并斩杀,从侧面反衬出西晋官僚集团的道德沦丧——当忠诚成为奢侈品,当投机成为生存本能,王朝的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nbsp人性抉择:乱世中的坚守与沉沦
nbsp在普遍的混乱与溃败中,史料特别记录了几组鲜明的人性对照:晋将鲁充面对刘曜的劝降,以“身为晋将,国家丧败,不敢求生”拒之,最终获赐剑自杀;梁纬之妻辛氏拒绝刘曜纳娶,以“义不独生”“不事二夫”自绝,二人皆得“礼葬”。这些人物以生命践行了儒家忠义伦理,成为黑暗乱世中的微光。
nbsp与之相对的是麹允的悲剧:他仁厚却无决断,试图以爵位维系人心却终致众叛亲离,最终在投降后被刘聪囚禁自杀。其悲剧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局限,更是整个西晋统治体系失效的缩影——当制度性溃败已成定局,个人道德的坚守难以挽回全局的崩塌。而焦嵩的坐视不理、索纟林的投机取巧,则代表了乱世中另一种生存逻辑:极端利己主义最终加速了集体的毁灭。
nbsp干宝论史:王朝兴衰的深层反思
nbsp干宝的评论精准揭示了西晋兴衰的关键转折:从司马懿“性深阻有若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的雄才大略,到晋武帝“仁以厚下,俭以足用”的治世气象,西晋曾具备稳固的统治基础,甚至出现“天下无穷人”的民谚。但武帝之后,“宗子无维城之助,师尹无具瞻之贵”,宗室失去屏障作用,大臣缺乏权威认同,导致“国政迭移于乱人,禁兵外散于四方”。
nbsp其核心结论“树立失权,托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堪称点睛之笔:权力架构失衡、人事任命失当、道德纲纪松弛、政策短视苟且,这四重弊端共同将西晋推向深渊。这段评论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成为后世王朝引以为戒的政治智慧——任何政权的崩塌,从来都不是突然的意外,而是长期系统性缺陷积累的必然结果。
nbsp干宝将西晋短命与周朝长久对比,指出“根基宽广就不容易倾倒,根系深厚就难以被拔除”。周朝“从后稷开始就爱护百姓,历经十六代王”,而西晋“创建根基、确立根本的方式,和以前的朝代可不一样”。这揭示了政权合法性的积累规律:任何稳定的统治都需要长期的根基培育,包括民心凝聚、制度建设和文化认同,急于求成或根基薄弱的政权难以抵御危机冲击。
nbsp结语:乱世启示录
nbsp这段史料记录的不仅是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更是一幅乱世众生相:有英雄末路的悲怆,有忠臣死节的壮烈,有政客投机的丑陋,也有统治者昏庸的荒诞。西晋的覆灭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疆域的辽阔与军事的强盛,更在于制度的合理性、官僚的道德感与民众的认同感。当这些根基被侵蚀,再庞大的帝国也会如沙上之塔,在风雨中轰然倒塌。而乱世中坚守道义的鲁充、辛氏们,则永远提醒着后人:无论时代如何混乱,人性的光辉与价值的坚守,始终是文明延续的火种。
喜欢。
第531章 孝愍皇帝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