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52章 肃宗明皇帝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马曹浑等人率领一千名披甲士兵渡河,趁敌人没有防备发动突然袭击。天亮的时候,在越城交战,把敌军打得大败,斩杀了他们的前锋将领何康。段秀是段匹磾的弟弟。

    nbsp王敦听说王含战败,生气地大骂:“我这哥哥,就是个老糊涂!家族要衰败了,大势已去啊!”回头对参军吕宝说:“我得亲自去拼一把。”说着就挣扎着起身,结果因为身体虚弱,又躺了下去。然后他对自己的舅舅少府羊鉴和王应说:“我死了之后,王应马上即位,先设立朝廷百官,然后再办我的丧事。”不久王敦就死了,王应隐瞒消息,不对外发丧,用席子裹住尸体,外面涂上蜡,埋在议事厅里,然后和诸葛瑶等人日夜饮酒作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皇帝派吴兴人沈桢去劝说沈充,答应封他为司空。沈充说:“三公是备受瞩目的重要职位,我哪能胜任!送的礼物丰厚,说的话又好听,这是古人都害怕的事儿。再说大丈夫一起做事,就该有始有终,怎么能中途变卦,又有谁能容得下我呢!”于是就起兵向建康进发。宗正卿虞潭因病回到会稽,听说这事儿后,在余姚起兵讨伐沈充,皇帝任命虞潭兼任会稽内史。前安东将军刘超、宣城内史钟雅也都起兵讨伐沈充。义兴人周蹇杀了王敦任命的太守刘芳,平西将军祖约赶走了王敦任命的淮南太守任台。

    nbsp【内核解读】

    nbsp这段历史片段生动展现了东晋初年王敦叛乱末期的权力博弈与人性百态,其中的政治策略、人物抉择与局势反转,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nbsp政治博弈中的虚实之道

    nbsp王导的“发哀”之举堪称精妙的心理战。在王敦生死未卜时,他以家族身份率先为其“治丧”,既撇清与叛乱的关联,又向外界传递“王敦已死”的信号,瞬间瓦解了叛军的心理优势,也为朝廷争取了舆论主动权。而晋明帝的诏书则精准运用分化策略——悬赏诛杀首恶钱凤、赦免胁从者、优待叛军士兵,从内部撕裂了王敦集团,这种“区别对待”的政治智慧,成为后世平叛的经典范式。

    nbsp人性弱点与决策失误

    nbsp王敦的败亡与其偏执多疑的性格直接相关。他因郭璞的占卜结果不合心意便痛下杀手,不仅失去了可能的劝谏者,更暴露了内心的虚弱。其临终安排更是荒诞:既未指定可靠继承人,又妄想让幼童王应“即位”,足见其权力欲已凌驾于现实判断之上。而王应在丧父后秘不发丧、沉迷酒色,既无政治远见,又无军事能力,加速了叛乱集团的崩塌。

    nbsp相比之下,沈充的选择颇具争议。他拒绝朝廷利诱、坚持“共事终始”,看似坚守道义,实则忽视了叛乱的非正义性,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种“愚忠”式的执念,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重私义轻公义”的局限性。

    nbsp军事策略的胜负手

    nbsp温峤“烧朱雀桁断敌锋”的决策,体现了危机中的果断。面对五万叛军压境,他以牺牲一座桥梁为代价,换取了缓冲时间,避免了京城仓促应战的风险。而郗鉴“以谋屈敌”的主张,则抓住了叛军“号令不一、无远图”的弱点,反对与强敌速战,为夜袭越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晋军以千人突袭大破敌军前锋,印证了“兵不在多而在精,战不在速而在奇”的道理。

    nbsp历史启示

    nbsp这场叛乱的终结,本质是正义对野心的胜利。王敦集团虽一度势大,但因其背离人心(“渐失人心,百姓劳弊”)、内部涣散,最终难逃覆灭。而朝廷一方凭借合理的策略、人心向背以及关键人物的决断力,扭转了局势。这也说明:政治斗争中,合法性与民心向背往往比军事力量更具决定性;而个人性格与决策智慧,足以在关键时刻改写历史走向。

    喜欢。

第552章 肃宗明皇帝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