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思维的棱堡[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矿洞里的生活自成一体,时间在昏黄的灯光下、在纸张的翻动声和低声讨论中悄然流逝。李云龙逐渐适应了这种与前线截然不同的节奏。伤腿在缓慢恢复,虽然离扔掉双拐还遥遥无期,但疼痛已从尖锐变得钝重,成为他思考时一种恒定的背景音。
nbsp他与研究室其他成员的磨合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最初的隔阂和相互打量,逐渐被一种基于专业需求的务实合作所取代。那些戴眼镜的“秀才”们发现,这个看似粗豪的李研究员,肚子里确实有货。他不是瞎吵吵,他提出的问题往往直指要害,是基于大量实战观察和血泪教训的直觉判断。
nbsp比如,一份关于改进迫击炮阵地伪装的建设性报告,理论充分,图表精美,建议采用多层伪装网和仿造自然植被。李云龙看后,却皱紧了眉头,用铅笔敲着桌子:“扯淡!说得轻巧!前线哪有那么多现成的伪装网?还仿造植被?大雪天你上哪儿找绿叶子?战士们在敌机眼皮底下挖工事,一分钟都耽误不起!你这方案好是好,根本不实用!”
nbsp他顿了顿,环视着被他嗓门吸引过来的研究员们,继续道:“得教他们怎么用最快、最省事的办法!比如,直接铲积雪覆盖,拍实了,泼上水冻成冰壳子,比啥伪装网都顶用!再比如,利用弹坑、废墟、自然地貌,稍微改造一下就行!关键是快、省事、管用!”
nbsp他的话让起草报告的那个年轻参谋面红耳赤,却让吴主任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老李说得对,是我们脱离实际了。理论要结合实践,特别是前线极端困难的条件。”
nbsp类似的场景不断发生。讨论反坦克壕的深度和坡度时,李云龙会强调必须考虑土质冻结程度和战士们的作业强度;研究步炮协同时,他会极力主张简化信号,用最显眼、最不易被干扰的方式,比如信号弹的颜色和数量,而不是复杂的旗语或无线电代码(因为前线电台奇缺且易坏);分析美军空中攻击规律时,他能从零碎的战报中总结出敌机活动的空档期和偏好攻击的目标类型。
nbsp他的知识来源庞杂而奇特。有时会冒出一些让秀才们匪夷所思却又隐隐觉得有道理的“土办法”或者“新名词”,比如强调“单兵掩体要带顶盖防空爆弹”、“交通壕要挖成锯齿形减少破片杀伤”、“要组织专门的冷枪冷炮小组打击敌军后勤和军官”。他将其归结为“以前打鬼子时琢磨的”和“兄弟们用命换来的经验”,巧妙地掩盖了其中来自未来的智慧。
nbsp为了更系统地输出自己的想法,李云龙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他让吴主任找来了基础的文化课本和字典,一有空就磕磕绊绊地认字、写字。他写东西依旧慢,字迹依旧难看,但他坚持自己动手起草一份份简短的战术说明、经验提示和敌情分析。
nbsp他的第一份独立完成的材料,是一份关于《应对敌军夜间照明弹及雷达侦察的简易方法》。没有长篇大论,只有七八条极其具体的建议:如何利用地形阴影快速隐蔽、如何制造烟雾干扰(甚至提到了燃烧湿柴草和轮胎)、如何利用照明弹熄灭的瞬间黑暗快速机动、如何布置假目标吸引火力等等。每条建议后面都附带着简短的原理说明和可能的风险提示。
nbsp吴主任拿到这份粗糙却充满实战气息的材料时,仔细看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两个字:“很好。”他亲自动手,对文字进行了润色和规范,但完全保留了李云龙提出的核心内容,很快将其作为战术简报下发到了各部队。
nbsp这份材料是否真的能挽救生命、改变战局,李云龙不得而知。但这
第434章 思维的棱堡[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