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0章 初游“扇子之乡”鄣吴镇(三)[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走着走着,我发现河边的一处展示区摆放着各种矿物质,每一块矿物质旁边都贴着标签,详细介绍了它的名称、产地以及医药作用。

    nbsp有能清热解毒的石膏,有可安神助眠的方解石,还有能活血化瘀的赤铁矿……nbsp我一边看一边惊叹,没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竟然还有这么多医药功效。

    nbsp当看到一块棕红色的矿物质时,他眼前一亮,标签上写着nbsp“氧化铁(磁粉),可入药,有镇静安神之效”,而这种氧化铁(磁粉),正是他们工厂生产的产品之一。

    nbsp我既惊喜又自豪,赶紧拿出手机,对着这块氧化铁(磁粉)和旁边的标签拍了照片和视频,想回去和同事们分享这个意外的发现。

    nbsp可谁能想到,后来在将这些照片和视频导入电脑储存时,因为操作失误,竟然全都找不到了,这也成了他此次乌镇之行的一大遗憾。

    nbsp虽然丢了照片和视频,但河边的风景与风土民情仍让我心情愉悦。

    nbsp他沿着河岸慢慢走着,欣赏着两岸的建筑,木门窗、木屋架,青砖小瓦,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江南民居的特色,尤其是一幢典型的清代江南朴通民居,白墙黛瓦,屋檐下还挂着老式的灯笼,门前摆放着两盆绿植,充满了生活气息。

    nbsp偶尔能看到居民坐在自家门口的石阶上,摇着蒲扇,聊着家常,脸上满是惬意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乌镇悠闲自在的生活节奏。

    nbsp逛完河边,我便朝着茅盾故居的方向走去。

    nbsp茅盾故居位于东栅,坐落在观前街和新华路的交汇处,面街向南,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

    nbsp我跨进故居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厅里摆放的一尊茅盾半身铜像。铜像中的茅盾手握钢笔,眉头微蹙,眼神深邃而睿智,仿佛正沉浸在思考中,构思着新的文学作品。

    nbsp我站在铜像前,不禁想起郭沫若对茅盾的评价:“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眼前的铜像,不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吗?

    nbsp他凝视着铜像,心中满是敬佩,仿佛能感受到茅盾先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也能体会到他用文字记录时代、反映社会的责任感。

    nbsp我在门厅里停留了许久,才慢慢走进故居的其他房间。房间里保留着茅盾先生生前的生活痕迹,有他用过的书桌、书架,有他收藏的书籍、手稿,还有一些老照片,记录着他的生平经历。

    nbsp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茅盾先生与乌镇的深厚情感,也让我对这位文学大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nbsp从立志书院的朱门中走出,脚步不自觉地在观前街的青石板上停驻。

    nbsp指尖似乎还残留着书院内古籍纸张的粗糙质感,耳畔仿佛仍回响着千年前学子们的朗朗书声。

    nbsp抬头望向街巷两侧的白墙黛瓦,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墙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竟像是时光在乌镇的肌肤上留下的细碎印记。

    nbsp这一刻,关于乌镇的诸多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nbsp回溯千年,昭明太子曾在此结庐读书,手不释卷的身影或许就出现在这条街巷的某个角落,他批注的典籍、留下的墨宝,为乌镇埋下了文化的种子;

    nbsp百年之后,茅盾先生又在此发奋苦读,观前街的市井烟火、太湖运河的潺潺流水,都成了他笔下最鲜活的素材,《春蚕》里的蚕农、《林家铺子》里的掌柜,皆是乌镇人生活的缩影。

    nbsp在这千百年来的文化长卷中,书籍无疑是乌镇的灵魂所在。

    nbsp它像一条坚韧的丝线,将昭明太子的治学精神、茅盾先生的文学情怀,以及无数文人墨客在乌镇留下的痕迹串联起来,让乌镇不再只是一座江南水乡古镇,更成为一座承载着文化记忆的精神地标。

    nbsp唯有书籍,能将乌镇身上流过的岁月印记永久留存。

    nbsp无论是昭明太子编撰《昭明文选》时的专注,还是茅盾先生创作时的沉思;

    nbsp无论是古时书院里的学术争鸣,还是现代文人对乌镇的深情描摹,都被一一记录在书页之中。

    

第290章 初游“扇子之乡”鄣吴镇(三)[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