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9 章 第 269 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朝上大部分的官员直到广州府的文书传来,才知道那些番邦小国的狼子野心,才意识到原来平南王世子叛乱之下还藏了这么一手。此时他们才恍惚,原来范参知之前一直没有上朝原是被暗中派往广府了。
晏殊等人意识到范仲淹不在朝时便有预感,此时听到消息,并没有太激烈的情绪。但凡对边境大事敏感些的,都早早就猜到有人会趁机起乱,只是官家对他们的折子按下不表,想来自有安排。
西北有军队镇守,狄青不在京城,自然也是被暗中调回去了,还有顾朝夕在旁,不怕他们来,只怕他们怂了不敢出头。
虽然朝中老文官一派因为早年风气还是隐隐看不起武官,与他们针锋相对,但这主要是因为利益相关,实际上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国家拳头大了才能硬气。
他们只等着他国被打得抱头鼠窜了之后慢悠悠站出来笑眯眯地对外自诩我们自古以来都是以和为贵,这时周边那些作乱的游牧民族也只能强颜欢笑着应和假装自己没有被打的满头包。
比起西北,东南的海线自然更棘手。因此官家才早早的派去了范仲淹提前练兵。实际上,不只是广府,韩琦也早早被秘密派去了琼州。正式开战之后,国家在朝上加封范仲淹为宣抚处置使,指挥水军镇守广府,统领战事。
完全在状况外的阿杨,并不了解这道圣旨在朝上引起的轩然大波。
连晏殊和吕夷简都一时失语。
宣抚处置使不是正儿八经的定职,而是战时的特设,当然,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官家把这个当武职!
重文轻武,是有历史原因的。唐时名臣,多是文武双全,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直到五代十国,他们更是掣肘帝王——若是他们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他们便毫不犹豫另投“明主”,甚至自己就举刀犯上了。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宋,自己的出身这块先不蛐蛐,他们比谁都知道抑武的重要性。还好历史拐了个弯,朝廷才没至于太作践武将,但文武之分,却被彻底划开了。
武官虽不至于天然就被文人看低,但同等品级下,武官确实低文官一头。因为武官立功快,不用像文官那般熬年限熬资历,常能听见武官品级“不值钱”这般的说法。
因为先帝与皇考时期,武林混乱,朝中“避武”之风盛行,一些武将之后纷纷转文,甚至过分些的还给祖宗做传,说某某虽然打仗,却也长于诗书,闭着眼睛说自己是诗书传家。
直至如今,这种风气才逐渐淡去,只是一些老臣,受当年风气影响,对朝廷抬武一事抱有偏见。
吕夷简反应过来,当即出声反对。不过他不是看低武职,他反对的原因甚至没有任何私心,他只是接受这种文武分离的现状——打压武职,维护皇权稳定。
唐朝没什么严格的文臣武将划分,有的文职臣子虽有记载却无军功,那是因为那群天杀的擅自出兵!可想而知,他们有多难管理。
朝上两位相公,吕夷简开口后,其余官员纷纷去晏殊的反应,但他的表情却耐人寻味。
晏殊一生富贵顺遂,该有的政治敏感度是不低的。实际上,范仲淹与韩琦在过去西夏来犯时早已经代行武职了,只是他们那时都欲盖弥彰地顶着文职的名头。如今官家给他加了武职,是官家有意抬武,模糊文官武官分界线。
此外,还是官家愿意给范仲淹“出将入相”机会的殊荣。
有的名头,除了要自己挣,也要看你官家愿不愿意给。如科举,哪怕殿试之前,有人已经连中二元,如果官家不愿意给他三元及第的的名头,那他也不过寻常会元罢了。如李寻清,如果不是那科杀出一个过于漂亮的花满庭,那官家就点他为探花,给他一家“父子双探花”的美名了。
那“出将入相”这四个字,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周亚夫、陆逊……靠这四个字史书留名的,两个巴掌都数的过来。
出将入相,在这个文武分离的时代,几乎只存于史书了,更别说如今世道相对太平,最天马行空的的说书人都讲不出这样的话本。
范仲淹倒是赶上了好时候。
晏殊想着。
第 269 章 第 269 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