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乌纱劫血墨山河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1章 奴市惊尘(14)[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声,有唱歌的调,还有汉蒙百姓混着说的家常话,像一锅熬得稠稠的糜子粥,咕嘟咕嘟地冒着暖。

    nbsp(四)岁晚共暖

    nbsp小雪那日,望胡城落了层薄雪,像给屋顶盖了层白棉絮。共学堂的暖棚里,火塘烧得正旺,蒙族阿婆们坐在火边搓羊毛,汉族媳妇们则围在桌旁纳鞋底,羊毛的白与棉线的蓝缠在一起,像揉在一块儿的云。

    nbsp张婶的“共心铺”早就关了门,她和蒙族妇人正忙着给孩子们做新鞋。张婶纳鞋底,针脚又密又匀,是汉家的法子;蒙族妇人则在鞋头绣狼头,线条粗犷有力,带着草原的劲。“这双给你家大男孩,”蒙族妇人举起只绣好的鞋,鞋帮上还缀了朵桃花,“俺学了你绣桃花的针法,你看像不像?”

    nbsp张婶笑着点头,往她手里塞了块刚烤好的奶渣馍:“比俺绣的有精神!你看这双给你儿子的,俺纳了七层底,冬天踩雪不冻脚。”小女儿趴在她腿上,正用蒙语数着鞋面上的桃花瓣,数错了就往蒙族妇人怀里钻,引得众人笑出了声。

    nbsp谢明砚走进来时,正看见孩子们围着“寻亲图”唱《归乡谣》。图上又多了几个红圈,是江南商队新找到的亲人,其中一个蒙族妇人,据说回来时怀里还揣着半块桃花酥,是当年被拐时张婶塞给她的。“先生,您看俺们画的画!”王大叔的小孙子举着张纸跑过来,上面画着望胡河上的船,船上载着好多人,船头插着面旗,写着蒙汉双语的“家”。

    nbsp火塘边,牧仁和王大叔正喝着新酿的酒,酒里漂着片干桃花,是清明前坟头桃枝上的。“今年的收成,够给学堂添两扇新窗了。”王大叔咂了口酒,声音里带着点醉意,“等开春,再把那盐井废坑填了,种上桃树,让它也长出甜果子。”牧仁点头,往他碗里添了点酒:“俺让草原的兄弟捎些好马过来,开春教娃们骑马,也教他们认草原的星星。”

    nbsp夜深时,雪下得紧了,暖棚里却暖意融融。孩子们挤在火塘边睡着了,有的怀里抱着狼头佩,有的攥着桃花结,呼吸均匀得像风吹过麦田。张婶和蒙族妇人还在纳鞋,针线穿过布面的“沙沙”声,混着火塘里柴薪的“噼啪”响,像首轻轻摇的摇篮曲。

    nbsp谢明砚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雪。望胡坡的桃枝上积了层雪,像裹了层糖霜,而那些深埋在土里的桃核,正借着这雪水的润,积蓄着破土的劲。他想起地窖里那根枣木马鞭,想起盐井废坑边的桃枝,想起“共心铺”牌角的狼头佩,突然明白,那些曾经的伤痕,从来不是生活的全部,就像这雪,盖得住土地,却盖不住底下要发芽的春。

    nbsp风掠过暖棚,带着雪的清和火塘的暖,吹得“共学堂”的匾额轻轻晃。谢明砚知道,日子还会有风雨,就像淮河的水,总有起起落落。但只要这暖棚里的火不灭,这手与手的温度不散,那些刻在骨头上的痕,终会被岁月磨成生命的年轮,一圈圈,记录着共生的暖,守望着不息的春。

    nbsp雪还在下,睡吧,睡吧,等明年桃花开,等糜子再黄,这望胡坡的故事,还会接着往下讲,讲给风听,讲给水听,讲给每一个盼着暖的人听。

    喜欢。

第331章 奴市惊尘(14)[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