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烽火涅盘:铁血将军李云龙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3章 矿洞中的思辨[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芊芊小说]https://m.qianqian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吴主任交代完,便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nbsp李云龙坐在那张冰冷的椅子上,伤腿因为久坐开始隐隐作痛。他环顾四周,看着那些伏案工作的、大多戴着眼镜、显得有些文弱的研究员,再低头看看自己粗糙的手掌和打着夹板的腿,一种强烈的异样感油然而生。这里和他熟悉的硝烟弥漫、吼声震天的前线指挥部截然不同,这里安静、压抑,却同样关系到成千上万战士的生死。

    nbsp他深吸一口气,拿起一份战斗总结报告看了起来。报告来自另一个军的一支队伍,描述了一次不成功的夜间袭击,伤亡很大。写得有些混乱,但李云龙能从中清晰地看到美军照明弹和雷达哨戒带来的麻烦,以及火力协同上的脱节。

    nbsp他拿起铅笔(研究室提供了相对好用的铅笔和纸张),下意识地想在那份报告上写下批注,指出几个关键失误点和改进建议,就像他以前批阅下属报告一样。但笔尖悬在半空,他停住了。他意识到,在这里,他的意见不再仅仅影响一个团、一个师,可能会被整理成文,下发到整个志愿军。每一个字,都需要更加慎重,更有依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他放下了笔,开始更加耐心地阅读。他发现,很多上报的总结过于简略,侧重于描述英勇事迹和大概过程,缺乏对战术细节、敌军反应、装备效能的准确记录和分析。而研究室现有的分析,往往又偏重于理论推演和宏观指导,有时会与前线复杂的实际情况有些脱节。

    nbsp这就是他存在的意义——成为连接血火实践与高层决策的那座桥梁。

    nbsp接下来的几天,李云龙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工作节奏。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桌前,艰难地阅读、理解、消化着海量的信息。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理论性的材料和专业术语看得非常吃力,但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实战直觉和经验。他往往能一眼看出某份战报中隐含的关键信息,或者某个战术建议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nbsp他开始尝试着与周围的研究员交流。起初,那些“秀才”们对这个拄着拐、满脸硝烟味、说话直来直去甚至有些粗鲁的“老粗”有些敬而远之。但当李云龙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具体战例,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个理论方案的不可行之处,或者提出一个看似土气却极其实用的战术小技巧时,他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nbsp讨论甚至争论变得频繁起来。李云龙常常和吴主任或者其他研究员为了一个战术细节争得面红耳赤。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会说:“这不行!老子试过!这么干就是送死!”“你那玩意儿听着好,战场上根本没时间让你摆弄!”

    nbsp他的粗话常常让秀才们皱眉,但他提出的问题却往往切中要害,迫使大家去思考更现实、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他那份来自无数实战锤炼的、近乎本能的战场洞察力,开始一点点地渗透并影响着这个偏重于理论和汇总的研究室。

    nbsp工作之余,他依旧坚持康复训练。在矿洞相对平坦的地面上拄着拐练习行走,扶着岩壁做下蹲练习。每一次挪动依旧痛苦,但他咬牙坚持着。他知道,只有尽快恢复行动能力,才能更深入地开展工作,甚至有机会去靠近前线的地方实地勘察。

    nbsp矿洞里的生活枯燥而忙碌,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只有洞口透入的光线变化和一日三餐(伙食比医院稍好,但依旧简陋)提示着昼夜更替。李云龙沉浸在这种全新的、用脑多于用枪的战斗中,感受着一种不同于冲锋陷阵、却同样重要的责任和压力。

    nbsp他正在慢慢适应新的角色,就像他当年适应从士兵到指挥员的转变一样。在这个昏暗而充满思辨的矿洞里,一场关于如何更聪明、更有效地打赢这场现代化战争的头脑风暴,正在悄然展开。而李云龙,这个带着一身伤疤和满脑子超前又接地气想法的“老粗”,正成为这场风暴中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声音。

    喜欢。

第433章 矿洞中的思辨[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